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尊!偉大的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唯願您老人家慈悲為四眾弟子們說其因緣,再詳細地說明,當我們選擇了聲聞乘以後,我們怎麼樣去對接到菩薩乘,來遠離疑悔。
我們做一個說明。的確,這個疑悔是正常的,因為聲聞法跟菩薩法兩個修學不一樣。聲聞法的重點在出離心。所以你看聲聞戒,你開啟比丘、比丘尼戒,它的思想就告訴你,你要修持聲聞戒,就是少事、少業、少方便住。簡單地說就是你少管閒事,把自己顧好就好,顧好你的身口意,其他跟你都沒有關係。這是聲聞戒。所以它的核心思想修無常、無我,消滅我執。
菩薩法不一樣,菩薩法是安住菩提心。諸位受了菩薩戒,你們知道,菩薩是要多事、多業、多方便住,你要為諸眾生不請友,主動積極地關懷眾生。當然菩薩戒裡面,在《瑜伽菩薩戒》有說到一個觀念,就是說,初心菩薩要共聲聞學,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受了菩薩戒不知道。就是說,你雖然初發心發了菩提心,你在出離道這一塊要共聲聞學,也就是說,你還是要修四念處的。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聲聞人求出離道,菩薩修菩薩道。在《法華經》之前,這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認為這三條路是沒有重疊的。就是,你想清楚了,開弓沒有回頭箭,你選擇聲聞,你一輩子就聲聞了。你不要想說什麼“會三歸一”,在《法華經》之前沒有這種觀念。就是三乘法門在出離道的時候是一樣的,但是出離以後,聲聞緣覺入涅盤,菩薩繼續走,直趨佛道。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個合理。“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沒有所謂的對接的問題。所以佛陀在法華會前沒有說強調會歸一念心性。
當然,你要會歸一念心性,三乘法門都是如夢如幻,都是開顯自性的功德,所以它可以對接。但是你要向外求法的時候,那三乘是各有各的道路,各有各的因緣果報。
所以聲聞人經過了阿含、方等、般若以後,他們心中已經開始不安定了:我到底是繼續入我的偏空涅盤,永久地休息,還是我可以轉換跑道,回小向大,還來得及?他們心中的確是有很多的疑惑的,這個地方是必須佛陀要解開的,因為當初這些人也是您老人家親自帶出來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很誠懇地請佛陀能夠慈悲,不要捨棄他們,再為他們開導。
庚二、如來垂答分三:辛一、抑揚發起;辛二、正說譬喻;辛三、勸信流通
我們看佛陀是怎麼回答的。看庚二,“如來垂答”。有三段。
先看辛一的“抑揚發起”。看經文。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這段標題叫做“抑揚發起”。這什麼意思呢?抑就是佛陀先壓抑,就先責備,先一段的責備。就是請你們注意,責備一下;然後再揚,再稱歎他們。透過一種畏愛兼抱的方式,來使令大家專心地聽聞以下的法義。
我們看佛陀先責備。
“爾時,佛告舍利弗。”佛告這些舍利弗們說:我先前在〈方便品〉不是說過嗎?三世諸佛,所謂的五佛:過去、現在、未來、釋迦佛跟十方佛,出世說法都是用因緣說、譬喻說跟言辭說,來宣說三乘的方便法門。三乘的方便法門,其實真正的目的不是趨向涅盤,都是趨向無上菩提。我在〈方便品〉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三乘法門雖然下手不同,但每一個都是趨向佛道的,“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法”。所以,在佛陀的觀念、在佛陀的規劃,其實沒有聲聞、緣覺這兩個詞,那是一種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道,其實通通是成佛之道。在我的觀念只有成佛之道,只是說你是直趨佛道,還是階段性的成就佛道。沒有所謂的聲聞道,也沒有所謂的緣覺道;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佛道,所以所有人都是菩薩。我在〈方便品〉已經講得很清楚了。這個地方是先一個責備:講那麼清楚,你們還沒有聽懂。先責備一下。
然後再讚歎。然而,舍利弗!我現在再以種種譬喻的方式來發明這個“會三歸一”的觀念。畢竟,即便是有智慧的人,還是要以譬喻來得解的。這個地方也是先責備再鼓勵。這裡等於是把前面的〈方便品〉的核心思想,所謂的一佛乘,開出四一——教一、理一、行一、人一,就是蕅益大師說的“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就是你修四諦、十二因緣,雖然成就了涅盤,這個是暫時的;其實你繼續走,還是可以成佛的,這個成佛的路沒有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