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意業。
第二個,口業的供養。有些人面對佛像,憶念佛德、生起皈依的心,使人唱作清淨的梵唄。唱梵唄的過程中,用什麼法器呢?是用擊鼓、或者吹角貝(角就是牛角,貝就是法螺);或者用簫笛(簫的吹法是直式的,笛是橫式的)、琴(就是胡琴)、箜篌(就是漢武帝時候所作的豎琴);或者是琵琶、鐃(就是有手柄的鈴)、銅鈸(就是兩片的銅片相擊來出聲)。總而言之,他用這麼多樂器的目的,就是製作梵唄的音樂,“如是眾妙音”,來供養佛像。這是第一個,他自己沒有這種能力來唱,花錢請人家來讚歎佛的功德。第二個,他直接以歡喜心自己唱,自己能夠“歌唄頌佛德”,唱個《爐香贊》《佛寶贊》等等。他可能沒辦法唱一整段,“乃至一小音”,他唱了一小段,“皆已成佛道”。這個是口業的供養。
第三個,身業的供養。他用身業。他以散亂心進入佛塔當中,可能一時的善念生起來,到外面去摘了一朵花供養於佛像,這樣也可以“漸見無數佛”。或有人虔誠地向佛陀禮拜,或是恭敬地合掌,乃至於一舉手、小低頭,表示我們的敬意。他的整個目的都是以恭敬心來供養佛像,對佛陀功德讚歎。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他們會因為這麼小的一個動作跟佛菩薩結緣。只要你跟佛菩薩結緣,當然佛陀就有一種法力的攝受——說法,最後成佛。成佛以後,你也是一樣,開方便門,講因緣所生法,“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盤”,最後“如薪盡火滅”。
這個地方,他的所緣境就不是佛像,而是佛德。對於佛德,蕅益大師講,供養佛像、佛德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外在的因緣力。外在的因緣力就看它的價值高低。你所供養的香花幡蓋等等,價值高低影響到你未來的資糧。第二個,從內因緣來看,你的恭敬跟願力。你當初去禮拜供養的時候,你的恭敬心的淺薄,還有你所發的願的遠近。你是發什麼願:你是發人天乘、是為了往生、是為了成佛?恭敬心跟所發的願,也是一個善根的指標。
總而言之,“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短暫來看,就看你的恭敬心、願力跟你所供養的價值,會產生差別的果報。但是你供養佛陀,跟佛陀結了緣,就會怎麼樣?“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
這一點印光大師倒是蠻強調的,印光大師警告說,不要忽略了“諸法因緣生”,理觀不能礙事修,尤其是跟三寶的相狀。就是說,我們初學者,在凡夫的因緣這塊,你可以暫時放下;但是你跟三寶的因緣,這個攸關到你來生當中是不是能夠出生在三寶的地方,蒙三寶的攝受。雖然佛陀的心是慈悲平等,但是佛陀也離不開因緣所生法。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佛陀大悲,難道還要你念他嗎?不能這樣講。因為一旦談因緣,那就有親疏遠近的差別。這不是佛陀要不要的問題。
所以這個地方佛菩薩施設很多方便。但是我們看,這個方便還不太一樣。我們看前面的長行文,偏重在法力的攝受。佛陀說:“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它偏重在法力。就是三乘法門,不管你修什麼法門,漸漸成佛道。
而這個地方重頌的因緣偏重在跟佛結緣。就是說,你一個初學者,你喜歡研究教理,從法力攝受下手,也可以。有些人喜歡事修,他喜歡先供佛、拜佛,也可以。最後,“皆已成佛道”。這就是跟佛、跟法結緣的好處,因為它跟真如所熏習的效果,會帶動一種善的迴圈。
卯七、約稱佛名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說起跟佛陀結緣,當然造佛像、拜佛、供佛都可以,但是稱名,稱念佛名是很特別的,所以蕅益大師特地把這個稱名列成一科。為什麼特別呢?蕅益大師給它一句話,叫做“方便中第一方便”。就是說,你供養佛陀,非常好,這是很好的方便,跟佛陀結緣;你造佛像也非常好。但是,你稱名,叫做下手易、成就高。
稱名很簡單。而那個供養,你還要準備很多的香花,是吧?你就是創造一個聲音,你自己聽得到這個聲音,你就跟這尊佛結下一個很深的因緣。下手容易,但是成就還不低。
蕅益大師在這段經文的註解裡講一個公案,他講這個稱名。說古代的印度有一個天神的神廟。這個神廟因為很多人禮拜,很靈感的,幾乎有求必應。你有什麼事情去求,沒幾天天神就幫你處理了,所以很多人就供養。供養以後,照顧這個廟的主人就用這個錢給神像做一個黃金的頭。有一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這個廟的主人一看,哎喲,這個天神的頭被賊給砍斷了。因為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