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七十二面,我們看己二的“身子領解”。
《法華經》在佛教當中的修學定位,古德講一句話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也就是說,《法華經》的重點,是提供我們凡夫成佛的一個快捷方式。
基本上,凡夫成就佛道跟聖人成就佛道不一樣。因為聖人在修學六度的時候,他的身心世界是沒有障礙的。沒有障礙,他可以完全全心全意地投入六度的修學,他沒有任何的後顧之憂。但是凡夫不可以,因為凡夫的身心世界有障礙。什麼障礙呢?就是生死輪迴的障礙。就是凡夫在行六度的時候,他那個果報體是個業報身,他有老的問題,他有生病的問題,他有死亡的問題。所以他等於是內憂外患,他在修六度的時候老病死不斷地折磨他。所以佛陀在規劃菩薩道的時候,他對凡夫的菩薩是先破障,解決輪迴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務實的問題。佛陀對眾生開的藥方是先破障,再顯真,它是這麼一個次第。
那麼生死輪迴是怎麼來的?那就是有生死的業力。怎麼就有業力呢?按佛法的意思,就是我們心中有一種顛倒妄想,這是整個輪迴的根本。所以你看《楞嚴經》說:“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只獲法身。”也就是說,在凡夫的角度行菩薩道,剛開始還不是說你馬上去幫助眾生,重點是你怎麼樣消滅你的顛倒妄想,這個是第一工作。
但顛倒妄想有個問題:它本來是不存在的。那怎麼有呢?諸法因緣生,它是由每一個人不同的生命經驗所累積而來的。所以這個就比較複雜了。比方說我們填飽肚子,有些人他喜歡吃飯,有些人喜歡吃麵條,有些人喜歡吃包子,就是各打各的妄想。因為妄想不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它是從無量劫來每一個人生命點點滴滴累積而成,所以它非常多元化。佛陀只好把眾生的妄想分成三類:聲聞、緣覺、菩薩。佛陀施設一個藥方,以幻化的法門對治幻化的妄想,先做這件事情。所以佛陀就只好怎麼辦呢?佛陀把成佛之道暫時地隱藏起來,然後“為實施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必須務實地面對我們生死輪迴的問題,我們必須要先面對自己的顛倒妄想,才有資格談菩提道。所以,我們剛開始修學是偏重在自己內心的自調。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當我們不斷地根據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法門慢慢趨向解脫以後,那麼後半段怎麼辦呢?三乘法門這個車,它只能夠引導我們了生死、趨向涅盤,它沒辦法引導我們趨向無上菩提,所以到了三界以外我們必須要換車了,因為這個車走不下去了。所以這個地方問題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怎麼樣能夠“會權入實”?我們剛開始是偏重在破妄,破妄的所緣境是我們五蘊身心裡面的種種妄想;那麼等到你離開三界以後,你要面對的是開顯自性的功德,那開始內觀了,“內觀真如”,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開顯你真如本性的功德。
這個就是一個問題了。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三乘法,解決生死問題,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也必須這樣做的。但是我們怎麼樣從一種三乘的方便法門把它會歸到一佛乘的一念心性?這個就是《法華經》,只有在《法華經》講到這麼一個對接的方法;而且《法華經》的意思,你越早對接對你越有利。不是說一定要等到離開了三界再來對接。晚了,太晚了!因為你拖得越久,你形成的法執越重,你要調整你的心態越困難。
所以我們有幸學到《法華經》。其實,按照佛陀的“會三歸一”,《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出離三界跟成就佛道是不衝突的。你念佛,你可以把精神放在所念的佛號,因為這是佛陀施設的方便,仰仗佛力攝受;但是你也可以花一部分的精神來內觀真如,你來觀你能唸的心。“內觀真如,外順彌陀”。《法華經》形成一種雙向的修學:我們一方面仰仗佛力來超越三界,一方面內觀真如開顯自性的功德。這樣,能唸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法不可思議,所以形成兩種力量的修學,叫做蓮花式的修學——外有蓮花,內有蓮子。
所以諸位,我們學《法華經》一定要知道一個問題(我再講一次):解脫跟成佛是一碼事,不是兩碼事,它是一佛乘。不是說你一定要把三界走完了,你才來修成佛之道,那你就太晚了,你這個起步太晚了。你越晚起步對你越不利,因為你這個法修了太久,我們看〈信解品〉,下一品就會知道,那個法執就越重,調整越困難。所以佛陀講〈方便品〉的時候,佛陀就講,為什麼我要施設三乘的方便?因為凡夫在成佛之道他要先破除障礙,所以佛陀不得已必須要施設三乘的方便。但是你怎麼在三乘當中跟一佛乘的一心真如的思想對接,這個就是本經要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