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鼻子聞一聞,說你這個修行人根本持戒不清淨,眼睛這麼臭,就丟在地上,離開了。
這件事情對舍利弗尊者刺激很大。他還是一個凡位菩薩,資糧位,他理觀薄弱,心遊理外。我們看唯識學上說,資糧位菩薩完全靠信仰在支撐,他理觀薄弱,他不像內凡位或者聖位的菩薩。所以對他來說刺激太大了,就退大取小。
而退大取小這個事很麻煩。就是說,你曾經修過,後來惡因緣,你會烙下一個很深的痕跡:對大法的畏懼。所以很多的大德勸我們,受了菩薩戒,量力而為。你看菩薩戒,它也是有實法、權法的操作。你看實法,大家都發菩提心,每一個人得戒體都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是實法。實法要圓滿,要上契諸佛實相之理,否則你就不能得戒體。但是你今天受完戒,從戒壇回來,你真的能這樣幹嗎?不可以呀。說要誓度一切眾生,不可以。
從權法的角度,你看蕅益大師的註解,菩薩初學,偏重斷惡,少部分修善。度眾生是暫時保留,他保留意樂,隨喜讚歎。尤其是《梵網經》。《梵網經》裡面很多都是聖人的境界,“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你看以前埔里有一個出家眾,為了要燃身供佛把身體燒了。這個不是菩薩道,這叫愚痴。《梵網經》裡面很多是給法身菩薩修行的。
所以,落入事相的戒行,你必須要契機。就是你是凡夫位,印光大師常常講,你不是法身菩薩,你別幹法身菩薩的事情。那你會說,那我可是發了願的: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發願歸發願。本來就是這樣子。菩提心,凡位的菩提心叫做願菩提心,它不是讓你去實踐的。你要到見道位,到了法身以後,才有所謂的行菩提心。舍利弗尊者當初就是做得太超過了,所以退大取小。那當然,功不唐捐,他以前行過菩薩道那種善根力,終究是沒有喪失,只有退轉,沒有喪失。所以才有第三段的庚三,“還為說大”,他才會在〈方便品〉第一個開悟。過去的善根其實並沒有白費。
庚三、還為說大
我們看第三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退大取小以後,佛陀出世了。我們說過,因為環境的特殊,五濁惡世、三界火宅,佛陀在緊迫情況之下,並沒有馬上啟動他的大乘善根,而直接啟動他的小乘善根。等到到了法華會上,才開始用〈方便品〉、後面的〈譬喻品〉來使令他們憶念過去的菩提本願跟過去的菩薩六度的法門。也就是為什麼到最後入瞭解脫道。解脫的功德以後,佛陀再為這些聲聞說是大乘經。
這個大乘經叫做《妙法蓮華經》,它有兩個特色:
“教菩薩法。”這個教菩薩法很重要,它這個菩薩法不是對立的。說是你修的本來不是菩薩法,比方說你本來是幹慈善事業的,你整天做慈善事業,做資源回收等等,以佛法的角度你可能是人天乘。但是你學《法華經》以後,你知道“權實不二”的操作,你就是菩薩法。他這個菩薩法叫做絕待論妙,就是絕待,它不是相對的。就是你只要懂這個道理,你就是菩薩法,就是成佛之道。《法華經》的菩薩法是這樣,什麼都是菩薩法,關鍵是你道理懂不懂。
那麼這個法這麼殊勝是誰來護念呢?佛所護念!
諸位!我們看《華嚴經》,佛陀講得不多,很多大菩薩講了,講到自己。十住、十行、十回向,佛陀每一個階位都叫一個菩薩出來代表講,你以前是怎麼樣的因地,後有什麼結果,講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因果。《阿含經》是佛說的,但是這是小乘法,這個不是教菩薩法。大乘佛法裡面,方等、般若,般若經很多是佛陀沒有講,叫舍利弗尊者、叫須菩提尊者轉教菩薩。只有兩部經,我們自己目前學到兩部經,是一定要佛陀親自講,其他人沒有資格講半句話的。
一個是《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解釋說,《阿彌陀經》為什麼其他人都沒講呢?你看《華嚴經》,很多大乘經典,都是佛陀講一句,菩薩講一句,佛陀印證:你說得對,如是如是就可以了。為什麼《阿彌陀經》一定要釋迦牟尼佛從頭講到尾呢?因為淨土妙門不可思議。你說生死凡夫,帶業凡夫跟阿彌陀佛能夠感應道交,這個是諸法實相的境界,等覺菩薩都沒有資格說,都沒有資格講這個感應道交。唯佛與佛方能究盡諸法實相,所以佛陀可以講。這第一個,淨土法門只有佛陀可以講,其他人沒有人可以講半句話。
《法華經》,你待會就知道,也是沒有人敢講,從頭到尾都是佛陀“為實施權,開權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