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諦法。”修行是這樣,你要先找一個突破口。比如挖井,你一定要找到一個地方挖下去。你不管從什麼地方,你挖到水就算。修行法門也是這樣,你一定要有一個突破口。
聲聞人的突破口是苦諦,他必須從苦諦攻進去,他才有辦法斷集、慕滅、修道。一般聲聞的種性是怎麼樣?他對苦諦有強烈的感受。這個地方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他接受了教育;第二個,他自己人生的經驗。所以他喜歡聽聞佛陀講“無常故苦,苦即無我”,他聽了以後大歡喜,就很快地修思惟四諦,把生老病死給滅了,滅了以後就成就涅盤寂靜了。
就是,佛陀開始怎麼樣呢?滿足眾生的需求。你喜歡怎麼樣,我先滿足你,“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所以,第一個,滿足聲聞人的需求。
第二個,辟支佛。辟支佛的智慧比聲聞人高,他了生死不觀苦諦的。痛不痛苦跟我沒關係,了生死不一定要經過痛苦。他就觀十二因緣法。佛陀這個地方為他們講集諦。這種人比較理性,他對痛苦快樂的感受沒那麼強烈。佛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這叫做流轉門。就是說,整個生命的流轉是十二種因素構成的,每一個因素一變化,我們生命就產生重大的變化。所以這個緣覺乘人一看,原來生命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因為他的整個生命就是過去的一念無明去造業,在這個業裡面得果報,得果報以後又產生愛取,結果就是這樣一種“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那怎麼辦呢?好,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老病死滅。說到底,人生就是那一念的執著,一種我執。因為我們想要主宰人生,所以我們在輪迴。所以他就把這個“我”——無明那個我執給滅了,滅了以後他就了生死了。他覺得了生死跟痛苦根本沒有關係,這完全是智慧的問題。所以辟支佛乘的根性更高,他不需要經過苦諦,他直接從集諦攻進去。
菩薩的根性更厲害。你怎麼看得出這個人是菩薩種性?好樂功德。你一講功德,他就跟看到什麼一樣。為了六度的法門、為了積集功德,他可以犧牲他的財富、犧牲他的睡眠,乃至於犧牲他的身體、犧牲他的生命,為了追求功德在所不惜。佛陀為他講六度,透過六度成就無上的智慧,最後慢慢再經過迴向,成就中道的智慧。
也就是說,佛陀面對凡夫,他把他自己的知見先收起來。什麼中道實相,這個東西咱們先不說,先滿足眾生的需求,就是為實施權。佛陀把凡夫分成三類,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說他相應的法,讓眾生從所謂的安樂道而趨向到解脫道。就是說,咱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解決輪迴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太嚴重了。輪迴不解決,你講成佛就太遠了。就先解決輪迴問題,就是佛陀為實施權。
文殊菩薩等於是先舉出了日月燈明佛。當然,文殊菩薩他親近佛陀很多了,在所有的菩薩里面,他可以說是見多識廣。但是這段經文,古德解釋它有四種殊勝:時間殊勝,夠久,可以代表無量的過去;第二個,佛德殊勝,這個佛陀十號具足,說法主殊勝;第三個是說法殊勝,佛陀也是先講《華嚴經》,再開方便門;第四個,利益殊勝,眾生成就三乘的功德,各取所需。這個是先引第一尊佛。
庚二、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面是引第一尊的日月燈明佛,這以下就連續指出有兩萬尊的日月燈明佛。我們看。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有兩萬尊佛,名號都叫做日月燈明。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在家的時候都叫做頗羅墮姓。這個是印度婆羅門的一種貴族的種姓,都是婆羅門出生的。文殊菩薩就說,彌勒當知,初佛、後佛,這兩萬尊佛都同一個名號,叫日月燈明。他也是佛德具足,而且說法也都是初善、中善、後善,先講《華嚴經》,再講三乘法門,讓眾生得到三乘的功德。所以這個是相同的。
文殊菩薩的思考是這樣:他不能從理論上去論述,因為他把理論論述留給佛陀。你把理論講完了,那佛陀<方便品>就不要說了,是吧?既然不能從理論論述,他只能夠從他的經驗傳承來論述。從經驗傳承,他要證明現在這種情況、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他就要先引用過去。就是,從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所以合理地推論,未來佛陀會講《法華經》。他是以過去諸佛的相同來推論。
當然,這個地方要有前提,經驗傳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