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招感佛菩薩出世。你說,我很喜歡修福報。那跟佛菩薩出世就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是共外道法,共世間法的。這種能夠招感佛陀出世的善根,是出世的三乘的善根,這第一個。第二個,外緣力要強,你的事修要強。你對於佛陀的禮拜、讚歎、供養,功課做得很多。
在內因強跟外緣勝的情況之下,這種是最好的人。就是他從凡夫的時候聽《法華經》以後,開始理觀強,事修也強,那麼這個人從今以後就跟十六菩薩相聚了。當然,十六菩薩不見得生生世世現佛身,他有時候現菩薩身,有時候現佛身。
總而言之,他能夠聽聞佛法,而且都能夠“悉皆信解”。一個人能夠聽聞佛法、信解,表示這個人的善根是不斷地增長廣大。“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他們從大通智勝佛以後,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遇過四萬億個諸佛世尊。當然,這些人就是已經成就法身菩薩。
但是,有第二種、第三種情況,是比較不好的。就是可能他理觀弱,也可能事修差。總而言之,跟佛菩薩,跟十六菩薩沙彌從此就離開了,在輪迴當中,他就沒有遇到佛陀出世了,這個後果就是“於今不盡”。就到現在為止,他的大乘善根都還沒有成熟,於今不盡。
這個情況,我們看附表的第三十九面,附表第二十二,蕅益大師有詳細說明。就是這些蒙受十六菩薩沙彌教化的弟子們,他們後來的三種情況,附表二十二——世世所生與菩薩俱,此中有三種差別。
此中有三種差別
一者,從最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
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則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大教。
三者,但論遇小,不論遇大。或初雖受大,退後無機,則中間未度,於今亦不盡。乃至滅後得道者是也。
這三種人都是屬於當時聽十六菩薩沙彌說《法華經》的,最後產生三種結果:
“一者,從最初常受大乘,中間皆已成就,不至於今。”這種人是非常好,這種人善根強,即知即行,行之有恆。他知道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以後,他從今以後就是理觀事修,雙向修行,所以中間“皆已成就”。就是從大通智勝佛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中間,已經成就法身菩薩。“不至於今”,就不需要到今生來會權入實來度脫他們了。這種人,古德說,就是<從地湧出品>的那些大菩薩。他們從那以後,就順利地走上《華嚴經》的道路了,就直奔佛道而去了。這是第一種,最好的。
第二種,“初受大,中遇退大”,就是我們今天的當機眾。就是這些聲聞弟子們一開始聽完大乘佛法以後,也生起歡喜心、觀照心而發起菩提心,但是中間遇到了生死輪迴的障礙而退大取小。他的大乘善根經歷過生死輪迴的因緣力,父子相失。你既然離開了佛陀,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教育,那麼就接受這種生死輪迴的熏習,這善根就退了。
退了以後,到了釋迦牟尼佛今生出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用小乘法來接引他,先讓他成就涅盤安穩。“此則中間猶故未盡”,所以從大乘善根的角度,他到今生,他的善根在這個時候聽法的過程當中還沒有成熟,一直到佛陀說《法華經》的時候,才重新喚起他的善根,終於回小向大,蒙佛授記。這個第二種是中等的,就是今天我們的當機眾,就是那些千二百弟子們。
第三種情況就更加的下等了。“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就是說,他們可能當時也在座,他有聽《法華經》,但沒聽懂,沒聽懂就不能產生信解、觀照。觀照是要依教起觀,你教法都沒有懂,你就沒辦法觀照。或者說,聽懂了以後,“雖受大,退後無機”,他聽完以後,落入生死輪迴的時候,他的善根一直沒有成熟,“中間未度”。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他的大乘善根也沒有成熟。要等到什麼時候得度呢?等到釋迦牟尼佛滅後,後世的,比方說彌勒佛,或者其他佛出世,等待以後的因緣了。這個是第三種。
這個地方就說明了因緣對我們的重要性。
真如本性不是單獨存在的,就是說,你的善根,你不是把它栽培以後就丟到旁邊去,不是這樣子的。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說,你必須要成就兩種因緣,來幫助你的善根增長:
第一個,理觀。經常要打坐,修止觀。就是經常地把向外的心收攝回來,然後呢,內觀真如,加強你內在的觀照力。
第二個,事修。你要想盡辦法跟十方諸佛菩薩結緣,透過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念跟意業的皈依、供養。
那麼,內因力、外緣力,這樣子才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