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引生痛苦的因,就是你心中的煩惱。煩惱就修止觀,業力就拜懺。所以整個離開痛苦三界的方法就是拜懺、修止觀。
苦因就是這兩個,應該斷。
那麼這種東西真的可以斷嗎?佛陀說:“此是集,我已斷。”佛陀以過來人的方式來給你信心,這個東西真的可以斷,因為煩惱跟業力本來就不是真實的。你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佛法沒有說什麼個不個性,這個都是你過去生無量劫養成的因緣所生的習氣,都可以斷的。
這個集諦它在斷的時候,它不是斷種子,而是斷它的相續,就是從它的一種功能上去斷相續。而且這個集諦,我們要知道,煩惱跟業力你們知道先斷哪一個嗎?對,先斷煩惱,業力你斷不了的。
所以你看外道,外道就是沒有智慧,他認為生命的痛苦來自於業力,所以怎麼樣呢?既然業力讓我痛苦,那我晚痛苦不如早痛苦。他就修苦行,他認為吃苦是了苦,他希望透過吃苦來把所有業給消了。佛陀說你這個愚痴的眾生,你這個業要消到什麼時候,我們造的罪業無量劫來如虛空。
所以佛法的智慧說,煩惱跟業力是連帶關係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這佛陀大智慧說,你把煩惱給斷了,業力就不可得了,因為它這兩個要相互作用,你把一個拿掉了,另外一個就不起作用了。
諸位!阿羅漢七生了生死,七生!那如果從這個道理來看,阿羅漢只花了七生,就把他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的業力都給消滅了,那你們認為他是怎麼做到的?用七生解決無量劫的生死業力?因為他沒有煩惱了。沒有煩惱,業力就不可得了,就這麼妙!“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所以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別,外道是搞錯方向,直接面對業力。你根本不是它的對手!當然我們應該懺悔業障,但是佛法對業力,是把它當助行。就是你不能有重大罪業,一般的業力沒關係,不能有重大罪業,拜懺只是破壞重大罪業。而且拜懺,某種程度,他是假借拜懺,主要是要生起慚愧心,它重點在這裡。
所以佛法是認為,煩惱比業力更重要,因為它是主導者,這個就是集諦。就是你要斷,斷什麼呢?斷除心中的煩惱。這是第二個。
那麼斷除以後,我們追求什麼呢?追求滅跟道。看第三個,滅諦。
滅。滅者,謂苦因苦果滅已,所顯“寂滅無為”。樂果。
示相,此是滅,可證性。
勸修,此是滅,汝應證。
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那麼什麼是滅呢?就是我們把三界的苦因跟苦果滅了以後,在因緣當中會出現一種寂靜無為的涅盤之樂。這個就是我們追求的第一個目標,就成佛之前先追求涅盤寂靜。
“此是滅,可證性。”這個涅盤寂靜,它不是天方夜譚,它的確是存在的。“此是滅,汝應證。”佛陀要鼓勵我們,你應該去追求,它值得你追求。它跟世間的快樂不一樣,因為這個涅盤寂靜,它是不可破壞的,它不會因為某一個因緣改變。別人對你好,別人對你不好,你發生什麼事,你就算死亡,你的涅盤寂靜完全不受影響。“此是滅,我已證。”佛陀已經證得了,就給大家信心。
四諦的第三個,就是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說我努力地去觀察苦諦,生起出離心,我很努力地用唸佛、修止觀來調伏煩惱,那我追求什麼呢?注意,如果你要了生死,你要追求的是寂靜這兩個字。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說是修淨土宗要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當然你要先離開娑婆世界。你連娑婆世界都不能離開,你還跟我講往生?我們是在娑婆世界生活的,你有本事離開娑婆世界,你才有資格談往生。你要離開過去,才有資格談未來。
一個人會往生的指標很簡單,就是你到晚年的時候,你內心那種寂靜的力量現前。就是說,你年輕的時候遇到快樂的事,你會很快樂很快樂,你年紀大的時候看它你相對淡薄了;你年輕的時候遇到不愉快的事,你會很痛苦,你年紀大的時候看起來也是寂靜。恭喜你,往生有分!因為你的業力淡薄了,你的業力沉澱了。
所以,這個滅諦是你這個人對生死的這種互動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說,你心中還是活在痛苦快樂的二分法,你就很難離開三界了。就是你那個生滅心特別強,快樂的時候特別快樂,痛苦的時候特別痛苦。那很簡單,從這個就能看得出來,你的攀緣心、生滅心很重,你的第八識活動勢力太強。
我們一個往生的人,第八識這個阿賴耶識活動勢力不能太強,你要讓第八識慢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