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說我這輩子,今生給你八十歲,你就專修一個法門,你也成不了大器。但是你今天用《法華經》,以清淨心跟菩提願,這一個所謂的菩提善根,你所修的法門那就是大白牛車了,你跟佛陀站在同一個水平,你跟佛陀安住在同一個家。就是說,你的所有的法門當中,重點是你後面有一個無價的珍寶——自性功德力出現了。你這個摩尼寶珠跟佛陀是同一個品質的,只是佛陀比較大顆,我們比較小顆,我們叫名字即佛,佛陀是究竟即佛。但是注意,這兩個寶珠的作用是一樣的,體質是一樣的。
所以諸位!你今天只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追求因緣果報;第二個,你安住一念心性,放棄對果報的追求。你追求因緣果報,就是你今天選擇離家出走,也可以。說,我不要住在家裡面,那麼無論你怎麼打工,你頂多就是佛陀說的,你就是讓你得到一天的衣食,就是一日的所需而已。你一個乞丐你能夠做什麼事情?但是,你選擇回家就不一樣了。諸位!你是繼承家業,你內心的功德,清淨心菩提願的功能就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現在不是說法門不重要,而是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一心真如!你要進入一心真如,只有一種情況——放棄對果報的追求。你不可能又想要追求果報,又想安住真如,沒有這回事情,你沒有那個本事。所以,那個清淨心強調的就是離一切相,你才有可能產生廣大平等的菩提願,即一切法。
一個人會學《法華經》,這個人眼光是看得很遠了,他不會看今生、來生這種小小的果報,所以佛陀約因嘆、約果嘆。就是說,如果說你今天只是追求一些來生的快樂比一般人好很多,你就這麼點志向,那就算了。如果你有志於無上菩提,追求佛陀的萬德莊嚴,那回家變成是關鍵了,很重要!因為你再怎麼修單一的法門,再怎麼打工,通通沒有用,根本還是要回家,所以叫“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你今天關鍵在於見聞、信解、受持,這是三個核心。
壬二、立喻
這講出一個譬喻。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溼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這段譬喻,蕅益大師講到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講到土,一個講到水。一個是泥土,一個是水分。泥土是什麼呢?泥土就是佛陀所說的教法,這是文字的教法。但是文字的教法裡面,它能夠攝持水。文以載道,是吧?所以泥土跟水之間是有關係的,是用教法來攝持這個水分,用這個泥土來攝這個水分。
我們看,先把泥土跟水分的關係講清楚。說,“藥王!譬如有人”,這個不是一般人,是發了出世道心的修學菩薩道的道人。他只有一分道心,他還沒有修學佛法,所以怎麼樣呢?“渴乏須水。”他空有道心,但是他缺乏這種法水的滋潤。那怎麼辦呢?“於彼高原,穿鑿求之。”這個高原表示他進入了一種末法時代五濁惡世,他不是在低窪,低窪的地方求水容易,但是他到了五濁惡世的時候求法困難,變成高原,這種高山的地方。
那麼,他用他的各種努力,往泥土裡面去挖的時候,“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我們一開始在修學,就碰到的是乾土。這個乾土就是指的佛陀講阿含時。阿含時講因緣所生法,講生滅四諦。阿含時它所強調的就是一種小乘的我空。它那個空是對立的,它從無常故苦,苦即無我,所以它滅色取空。這個離佛法的中道實相的法水是非常遠。基本上,我們從《阿含經》看不出它有中道實相。基本上它就是,你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你要麼墮入因緣的有相,那就是輪迴;你要麼成就偏空涅盤。你只能在空性跟有為法之間作一個選擇,所以它沒有所謂的中道平衡的概念。所以“知水尚遠”。
但這個人不放棄努力,繼續往下挖,“施功不已,轉見溼土”。透過阿含的四諦以後,他開始學方等般若,接觸到大乘的空性,知道無生的思想。無生的思想離真如本性就很接近了,因為它那個空不排斥萬法,它是一種本體的空。但是,它還是執著一個法,這個法叫做空,它沒有把這個空的法會歸到一念的心。所以我們一般在《法華經》不講空,叫做清淨心,這表示它是一個有明瞭性的心。所以透過他努力以後,從《阿含經》提升到方等般若,他已經怎麼樣?見到溼土。哦,這泥土裡面有水分了。佛陀在方等般若並沒有明顯地把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講出來,但是這個地方已經是所謂的帶通別正說圓教,這個方便法已經含攝了實法。
一直到《法華經》,“遂漸至泥”。你讀了《法華經》,你才真正地遇到所有的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