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三變國土。所以當時其實把一些有漏的高山大海都已經是給空掉了。空掉以後,這個時候怎麼還有娑竭羅龍宮、從大海湧出呢?
蕅益大師就解釋了。他說,當時的三變國土,叫做“但是變見,非謂改體”。但是變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同一個時空,有些人見到的是清淨,有些人見到的是不清淨;有些人見到多寶佛,有些人是什麼都沒看到。就是個人見到的因緣是不一樣的,而不是改變這個果報體。
諸位!你想,這個果報體是眾生的共業,佛陀不可能改變因緣果報,佛陀是不能去幹預因緣果報的,這個是斷滅的思想。也就是說因緣有各自的差別。就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有些人看到佛陀把國土變清淨了,但是同樣的地方,有些人看到的國土汙穢依舊。而這兩個,清淨國土跟汙穢國土,同時處在一個空間,而各自看到不同。
蕅益大師舉一個例子,比方說《維摩詰經》。《維摩詰經》當中,有弟子問釋迦牟尼佛說,十方國土都是清淨的,您老人家怎麼是汙穢的國土呢?釋迦牟尼佛用足指按地,這個時候大眾自見坐到清淨的寶蓮花上。但是其他的不是《維摩詰經》的大眾,看到娑婆世界還是土穢如故。就是怎麼樣呢?各自的因緣見到自己的國土,就所謂的同一個空間、同一個時間,見到不同。這就是所謂因緣的差別。
庚四、智積請問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菩薩來到佛前的時候,向兩尊佛頂禮。去跟智積菩薩問候的時候,智積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您老人家往龍宮去,教化眾生,其數幾何?
龍宮在佛教裡面是很特別的地方。從外相的果報來說,龍是卑賤果報,它是一個畜生道。但是從內心來說,龍宮裡面的龍眷屬有很多是佛弟子。是什麼人墮入龍宮呢?乘急戒緩。就這個人喜歡研究智慧,但是戒行有虧損,那麼就墮入龍宮去了。所以它有神通,福報也很大,但是它的果報卑劣。因為戒行不清淨,所以到龍宮裡面。
所以智積菩薩說,你不在人間教化,跑到龍宮去,那你這樣能夠度多少眾生呢?其實是心中有所質疑。
庚五、文殊回答
智積菩薩提出這個質疑,我們看文殊菩薩怎麼回答。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 ,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
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就回答他說,我在龍宮裡面教化的眾生其數是不可限量、不可稱計的,不但是口不能宣,而且是心不能測。你稍等片刻,就能夠親自了知了。這句話還沒有說完,這個時候有無數菩薩,也是坐千葉寶蓮,從大海湧出,到靈鷲山,住在空中。
這個時候來的菩薩有兩種:一個是本來就修大乘法的,一個是修聲聞法的。
我們先看一開始就修大乘法的。“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這些菩薩在沒有學《法華經》之前叫做權教菩薩。權教菩薩也是菩薩,但是他偏重事修,理觀薄弱,他不能會歸到清淨心,所以他用有所得心來行菩薩道。但是後來怎麼樣呢?後來都會權入實了,所以能夠具足菩薩行。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人是聲聞人。他本來過去生修小乘的,修四諦法、出離心的,那麼聽完《法華經》以後呢,他能夠怎麼樣?“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他能夠在一念的清淨心中修四諦法門,這個四諦當然就是無作四諦了。所以他能夠修這個大乘的空義,大乘的空義就是中道實相了。
所以文殊師利就告訴智積菩薩說:“於海教化,其事如是。”
這個地方,說是三乘法會歸到一佛乘以後,我們看聲聞乘,“在虛空中說聲聞行”。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即便我們在理觀上會歸到離相的清淨心,但事修上還是要從對治的角度,還是要修你相應的法。比方說你現在適合修四諦法門,你還是修。
那有人就問了:四諦法是苦集滅道,有四種相狀,而我們是清淨心,那清淨心跟這四種相狀怎麼互動呢?
它的互動是這樣——在虛空中修聲聞行。就是借相修心。我們沒有學《法華經》之前叫做什麼?叫著相。我們是看到苦諦就投進去,然後就覺得什麼都是痛苦的。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