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你就永遠是一個生死凡夫了。
佛陀意思就是這樣,理觀就是讓你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不是要你現在就做到,至少你這個因地要怎麼樣?要圓滿。你不能說,我儘量斷一切惡,我儘量修一切善,我隨緣度一切眾生。那你這個菩薩戒體是白受了。因為你第一個種子有問題。戒體的思想,第一個種子必須圓滿;然後你去修行這個戒行,你擴充套件出來的第二個種子、第四個種子、八個種子,它才會從圓滿當中不斷地擴大。你第一個種子如果不圓滿,那你所有種子都不是成佛的正因了,因為它是一個因地。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是理想化的。你先把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放下,把這種經過輪迴加工以後的身心世界先放下,這不是真正的你。所以戒體是理觀所成,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願力。
然後呢?然後你受完戒回到家以後,你開始怎麼樣?面對現實,開始做一些持戒的戒行。那這個時候,講到因緣,那就講到契機了。有些人喜歡斷惡,他寧可保守一點,他不修善,不度眾生,他先把過失關掉;有些人喜歡修善,廣學無量的法門;有些人喜歡度眾生。那沒關係,各取所需,事修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但是他們三種人共同的因種是對的,他們都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他們會有什麼結果呢?叫做“方便有多門”,但是最後,一定會“歸元無二路”,因為他第一個因種是圓滿的。
所以,理觀它是一個因地,它是完全不能有任何瑕疵的。就是你今天種的種子,這個無上菩提的種子,這是要求非常嚴格的。你要經過長時間的在教法學習,什麼叫做真如的心,什麼叫做清淨又具足、具足又清淨,然後寂靜不動的心。這是不能有任何差錯的,如果你第一個因地種錯了,你後面就全部錯了。
所以第一個,我們瞭解理觀跟事修,它是一個戒體跟戒行的關係,叫做因緣關係。
第二個,是體用的關係。體用的關係最簡單的例子是什麼?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跟神秀大師的偈頌。
六祖大師的修學,叫做什麼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大師這個很明顯,理觀的角度。既然超越因緣,那就是所謂的鏡子也不可得,灰塵也不可得。這是理想化的真如心,它強調安住。所以六祖大師強調的是安住,安住真如。神秀大師呢?是“時時勤拂拭”。其實他的說法也對,他面對的是一個因緣所生法的心。
但是為什麼禪宗要選慧能大師呢?因為事修的心沒有太大的特別。所有的五乘法門,其實每一個人都要修心,淺深不同。人天乘修的是善心,二乘修的是涅盤的心,菩薩修的是功德的心,但是這個都是事修。但是問題是,你今天沒有成就“本來無一物”的這種體,你沒有找到十方諸佛共同的體,你就成不了佛。所以,從成佛的角度,六祖大師是對的,因為他掌握了十方諸佛的根本的共體,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所以在整個<安樂行品>,你一定要先弄清楚什麼是理觀,什麼是事修。
前面我們講到這個“行處”就是理觀,就是透過觀察我們的原始的真如的心,然後怎麼樣?安住在一種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然後呢?然後就開始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開始務實地面對我們因緣所生法所留下的無量無邊的妄想、無量無邊的業力所構成的我們現在的這個生滅變化的心。怎麼面對它,就是開始講務實面了,叫做“近處”。這個近處就是事修,透過事修使令我們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去親近這個理觀的智慧,這個就是事修。
子一、約遠論近
這個“近處”有三段。先看第一段,子一,約遠論近。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約遠論近,這個“遠”是動詞,當遠離解。這個是講到我們面對因緣所生的這種生滅心,要先遠離十種過失,這樣子才能夠成就親近真如。所以這個以下就是講到菩薩戒法。其實它是把整個瑜伽菩薩戒法、梵網菩薩戒法有關於“誓斷一切惡”這一塊的戒文,濃縮成十個重點讓我們去修學。就是修學菩薩的十種戒法。
第一個,“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國王、王子、大臣,這些屬於中央級的官員,長官是地方級的官員。這地方就是說,你一個菩薩,你有志於學《法華經》也好,你有志於弘揚《法華經》也好,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少跟這些有權勢的人親近。
為什麼要遠離有權勢的人呢?蕅益大師說,因為有權勢的人,你“順之,增長貪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