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法身菩薩對於逆境的安忍不動,很簡單,只要兩個理由,第一個敬順佛故,第二個發大誓願,他任何的坎就邁過去了。但是凡夫就沒那麼簡單了,凡夫不能夠無差別地面對所有境緣,他必須怎麼樣?選擇性地弘法,修四安樂行。我們看怎麼選擇。
戊二、如來垂答 分三:己一、總標章門;己二、詳釋方法;己三、行成之相
己一、總標章門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這個地方講出凡位菩薩在五濁惡世當中,要安住身、口、意、誓願四個法門。先把這個法門標出來。
己二、詳釋方法 分四:庚一、身安樂行;庚二、口安樂行;庚三、意安樂行;庚四、誓願安樂行
“詳釋方法”當中有四段,身、口、意、誓願四種安樂行。
庚一、身安樂行
分二:辛一、長行;辛二、重頌
辛一、長行
分二:壬一、總標;壬二、別釋
在身安樂當中又分成長行和重頌,長行當中分兩段。
壬一、總標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這個地方,整個身安樂、口安樂、意安樂,其實都有兩個方法:第一個叫做行處,第二個叫親近處。這個行處是正行,親近處是個助行。
什麼叫行處呢?蕅益大師解釋,“詣理略說”。它是一種理觀,就是我們講的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這個行的意思就是安住。一個人安住一念心性,對外境的攀緣執著自然會降低了。我們只有在不安住的狀態,我們心才容易被幹擾,變得脆弱。一個人安住的時候,你本身的內心相對堅固。所以,首先你要安住一念心性,觀即空、即假、即中,安住理觀的智慧,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親近處。安住是目標,那怎麼安住呢?你說我平常沒有事的時候,在佛堂當中把冷氣開啟,打坐,當然容易安住。但是你面對眾生的誹謗、別人的刺激,你必須有什麼?除了安住的目標,必須有安住的方法,要怎麼安住。如果遇到我不安住的時候怎麼辦呢?所以他必須怎麼樣?有一些助行。助行,叫做“附事廣說”,又講到事修的方法。就是當我進入不安住的狀態的時候,我怎麼樣來調整,讓我自己趨向安住。
所以,行處是修學的目標,目標就是安住,安忍不動;親近處就是趨向安住的方法。一個是目標;一個是方法、過程。你能夠把這個行處跟親近處掌握了,“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我們看經文的意思,其實佛陀把大部分的重點放在親近處,就是事修,因為佛陀知道我們凡夫理觀薄弱。凡夫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安住,大部分,遇到境緣那更不安住。所以佛陀就很明確地告訴你,第一個怎麼做,第二個怎麼做,這件事不能做,這件事可以做。他必須有一個事相的遵循。
這個四安樂行,慧思禪師有講四句話,希望大家把它背起來。背起來以後,你到了正文的時候,對整個身、口、意、誓願,就容易瞭解。
慧思禪師說,什麼叫身安樂?就“正慧離著安樂行”。正慧,有一種正確的觀慧,使令我們離開相狀的執著。“正慧離著安樂行”,這是身安樂行。
什麼叫口安樂行呢?“無輕贊毀安樂行。”不要有輕慢,不要有讚歎,不要有毀謗。“無輕贊毀安樂行”,這個是口安樂行。
什麼叫意安樂行呢?“無惱平等安樂行。”你面對眾生的干擾,第一個,你不要生氣,無瞋;第二個,保持平等,不要傷害你的平等心,保護你的中道實相的平等。“無惱平等安樂行”,這是意安樂行。
誓願安樂行呢?“慈悲接引安樂行。”
四種安樂行,後面講得很複雜。你只要把這個四句話背下來,就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是怎麼樣。
壬二、別釋 分二:癸一、釋行處;癸二、釋近處
我們先看第一個身安樂的“正慧離著安樂行”,看壬二的“別釋”。前面是總標,這以下各別解釋,什麼是行處、什麼是親近處。
癸一、釋行處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這個行處就是安住真如本性。安住,行處就是安住。文殊師利!佛陀就招呼了文殊師利說,“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什麼是菩薩弘揚佛法的內心安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