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否則就悲劇了。還有彈體因為是空心,結構不強,無法承受高膛壓,只能用臼炮或者低膛壓的火炮發射。另外一種是大明的螺旋木製引信,引信埋在螺旋木紋裡,雖然領先世界,可因為彈體還是直接接觸火藥,安全性沒有太大改善,同樣只能適用小口徑火炮,也就意味著爆炸威力不大,和手雷差不太多。
解決這一問題大概是在百年以後,其實結構並不複雜,首先給炮彈加一個圓形木託,木託與炮彈固定,引信為錐形木管構造,兩頭封堵,裡面埋有藥捻,木管還有刻度,根據距離在需要的刻度上打出小孔。發射藥燃燒後火焰透過炮膛邊緣引燃木管頭部引信,然後沿著火捻燃燒,抵達刻度小孔處再引燃開花彈內的火藥爆炸。值得一提是炮彈鐵皮不能太厚,太厚了威力就不大,總之,不過這一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繁瑣的實驗才能成功。
所以,目前還是實心彈、霰彈的天下。新式開花彈只能等以後有了穩定根據地和足夠的人手財力才能實驗。不過,也不是沒有替代品。
這不,他又來到遠處一座作坊,老遠就能看到有人在放煙花。
不錯,就是煙花,那種聲音讓人很熟悉。
“啾……砰!”
竄天猴,華夏一種傳承悠久的煙花,不過劉少康命人研究的是大號的。
在嘉靖年間,明朝軍隊準備了一種密集火箭,可以一次發射數百支打擊敵人,因為其聲音被俗稱“一窩蜂”,後來這種裝備被傳到南亞印度人手裡,他們透過改良的一窩蜂火箭炮給英國侵略者造成很大損失,戰後英國人將印度人的火箭炮改良成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火箭炮,因為發明者叫康格里夫,所以這種火箭炮也叫康格里夫火箭炮。
英國軍隊就擅長使用火箭炮,海戰陸戰都有它的身影,據說有一次海戰他們足足消耗了兩萬五千枚。另外在鴉片戰爭時期大量使用這種火箭炮,給當時清軍很大的殺傷。比如在八里橋這場關鍵戰役中,英國軍隊發射了數百枚,造成僧格林沁的騎兵損失慘重,並導致陣型大亂,最終差點全軍覆沒。
這種火箭炮在清朝洋務運動中進行了大量仿製,被稱為飛火銅槍。
劉少康因為手上缺少陸戰用火炮,而且沒有時間進行鑄造,最後想到了康格里夫火箭炮。
它攜帶輕便,發射簡單,製作也不難,海陸通用,算是一種不錯的利器。
原理很簡單,就是放大版的竄天猴。
劉少康命人制作的是最終版的飛火銅槍,用鐵皮和銅皮做藥筒,尾端安裝三塊螺旋木板,發射後可以使火箭炮身旋轉,增加了穩定性,就像膛線發射出去的子彈和炮彈一樣,準確度大大加強。
製作飛火銅槍的正是劉少康從南洋招募的會製作煙花的師傅,足足有十名,他們在五名鐵匠的配合下進行研製。
好在劉少康前世在論壇裡見過這種火箭炮的外形和構造,工匠們經過幾次的實驗最終仿製成功,說實話,這種大號竄頭猴根本難不倒華夏的工匠。
不過因為材料不足只能製作小型火箭炮,射程勉強能達到一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