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親就像是蔓藤,只適合依附大樹,樹長得怎麼樣,決定了蔓藤的高度。”
“祖父在時,父親依靠祖父;祖父不在,父親以前依靠的是智瑤。”
“現在變成了我。”
“我著實沒有必要再因為前世的事情而耿耿於懷,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情便是了。”
這一刻,智宵好些事情得到釋懷,看著智申也跟著笑了起來,笑得比以前的任何時候都要輕鬆。
一天過去。
新的一天到來。
因為魏侈提議召集諸侯會盟,眾卿大夫肯定要再次匯聚宮城,商討相關的事宜。
這一次,智氏父子最晚抵達宮城,他倆來之前其餘人已經在場了。
智宵在殿外並沒有聽到裡面有說話聲,步入大殿之後一一看過去,發現就坐的眾人都顯得比較沉悶。
“方才閒談,話及如何出兵一事,正卿言告若是出兵,趙氏至多出兩‘師’之兵。”魏駒在給智宵講殿內為什麼顯得沉悶的原因。
兩個“師”的兵力嗎?也就是兩百乘戰車,包括戰車組成員在內一共一萬五千名士兵。
智宵低聲說道:“以趙氏當今情況,出兩‘師’兵力,確實乃是趙氏能及。”
並不是趙氏舉族上下只有兩個“師”的兵力了。
趙鞅先前不是在家族內部進行改革了嗎?他們要是全力動員,拉出兩個滿編軍團的兵力不在話下。
只不過,那兩個軍團裡面超過七成會是農夫或奴隸,戰鬥力根本沒有保障。
晉國邀請諸侯會盟一起組成聯軍攻打中山國,拉農夫和奴隸湊數不是丟人現眼嗎?
再則,智氏、魏氏、韓氏不可能允許趙氏拉農夫或奴隸組建部隊應徵納賦,不是在做什麼刁難,怕的是那種隊友會拖累到自己。
晉國可是有相關的文明規定,嚴格到規定納賦時每一個家族出動多少“士”、“徒”或“羨”,包括必須有多少披甲者,手裡的武器質量等等。
武德充沛的晉國從來就沒有拉未經訓練的人湊數的先例,更別說拿奴隸當士兵納賦這種事情了。
有那麼一段時間晉國顯得很困難,當時的眾卿大夫寧願帶未滿編的軍團出征,打的還是勁敵楚國。
這是晉國權貴的強迫症之一,他們更加明白的是兵在精而不在多,深切知道烏合之眾再怎麼多也不堪用。
智宵有點回過味來,心想:“剛才是誰要求四個軍團一塊出動的?”
如果僅是出動一個或兩個軍團,到底應該是由哪些軍團出征?
與諸侯會盟再組成聯軍這種事情,無可能讓中軍缺席的嘛。
中軍是一定會出徵,再加上哪一個,不是四個軍團齊出動,就要好好想想誰吃虧誰佔便宜的事情了。
現在的卿位排序是:中軍將趙鞅,中軍佐韓不信;上軍將魏侈,上軍佐智申;下軍將智宵,下軍佐魏駒;新軍將韓庚,新軍佐趙毋恤。
一定會有中軍,等於說趙氏與韓氏肯定要出兵。
再出動上軍當然最好,四個家族也就一塊齊活了。
關鍵問題在於什麼?中軍和上軍出動,國內就剩下一批小年輕,老一輩肯定不想看到那種情況啊!
可是,出動新軍就是韓氏最為吃虧,最佔便宜的成了智氏;選擇出動下軍又不是趙鞅所願意接受,要不然中軍搭配下軍就顯得很合適。
智宵主動問道:“新軍佐現如今在‘鮮虞’城,正卿可決定何時宣戰?”
魏駒臉色怪怪地說道:“趙氏方與狄人聯姻,隨即帶兵討伐,實屬……”
後面的話沒說,意思卻是很明顯。
用三個字來說,大概就是:造孽啊!
眾卿大夫到齊,作為正卿的趙鞅理應挑起話頭,提到邀請諸侯到“任(商任)”進行會盟,同時提前告知諸侯應該帶多少兵力前往會盟,會盟完畢直接兵發中山國。
那個“任”在“邯鄲”北部,很是靠近大河上主幹道。
當地屬於一馬平川的地形,有足夠的空間匯聚大軍,並且除了在大河邊上之外,離雞澤也很近。
最為重要的是,在“任”進行會盟完畢,只需要花費不到六天就能大軍殺入中山國的勢力範圍。
“臣擬定召集鄭、衛、曹、宋、吳、魯、齊、代、秦、邾、滕、……”趙鞅足足說了將近二十個諸侯國的國號。
用的就是“召集”這個詞,不是“邀請”。
要不怎麼說晉國是霸主國,用詞就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