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需要走一千六百餘里的路程,不等於是羊入虎口嗎?
他們當前的位置在雞澤的東北方向,無論是南下去“棘津”或是拐向朝東,風險係數上都比較高。
根據之前的商議,吳國君臣已經決定不走“孟津”或借道齊國,要做的事情是前往“幹侯”附近渡河,再借道衛國經由魯國,最後南下返回吳國境內。
為了抵達“幹侯”就能立刻渡河,吳君夫差根據孫武的建議已經派出五千人快趕,先行去攻克“幹侯”再收集船隻,少不得大肆伐木,將浮橋先給架起來。
這座“幹侯”目前是韓氏的城邑之一,它並不是什麼大城,城內只有兩千多人口,加上城外村落最多不會超過五千人。
因為“幹侯”不是什麼戰略要地的關係,城牆低矮又薄,同時不存在什麼常備守城部隊,一旦遭遇突然間的襲擊,要看城內的反抗激不激烈,能不能堅持到救兵抵達了。
吳君夫差問道:“追擊之晉軍多寡?”
伍子胥答道:“應有三萬之數。”
吳君夫差沉默了一小會,很不高興地說道:“我軍未敗,寡人豈可不戰而逃。”
這個時候要是有人說一句“那您倒是別離開‘任’啊。”之類的話,不曉得吳君夫差會不會尷尬再殺人。
當然不會有人去懟吳君夫差,甚至很多人懷疑孫武和伍子胥是不是被智宵嚇破了膽子,真正的交戰沒有發生之前,竟然來勸一國之君提前逃跑。
“晉人看似尊禮,實則不然。”
“若予晉人更多時間,臣料定南來晉軍必眾。”
“大王不可不察。”
“大王決不可身陷險境,當以大業為要!”
伍子胥和孫武一人一句,闡述他們接下來要面臨的艱難局面。
晉人只有在霸業穩固的時候會講究顏面,源於晉國大多數時間裡霸業安穩的關係,給天下人一種晉人遵守規矩的印象。
瞭解晉國曆史的人卻能夠發現,晉人不止一次打破規則,每一次打破規則要麼是一個諸侯國消失,否則就是某個諸侯國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
孫武用真誠的表情對吳君夫差說道:“晉人已視我(吳國)為大敵,大王應當明瞭?”
不是誰都有資格當晉國的大敵,搞得被晉國視為嚴重威脅變成了一種榮譽。
換句話來說,一旦晉人視誰為大敵,什麼規矩都將成為虛妄。
那麼,這一次晉人絕對會在沿途動員,將有不止一支晉軍攔截在吳軍的歸路上,他們這一支吳軍極可能會面臨被包圍消滅掉的結局。
吳君夫差既是驕傲又擔心地問道:“晉庭果然快馬四出,動員沿途各處?”
伍子胥搶答,說道:“自然。”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晉國沒有在“邯鄲”地進行動員,往最壞的結果進行防備就對了。
吳君夫差要說點什麼,外面有人拉著尾音通報。
一名受傷的吳軍將領過來,稟告說他這一路吳軍中伏被消滅,僅以不到一百人生還,特地趕來彙報軍情。
孫武邁步越過伍子胥,說道:“如何中伏,速速講來。”
該名負傷的將領就說了,他們得知晉軍追擊吳君夫差所在的隊伍,心憂一國之君安危,再來也是在埋伏地點等不來晉軍,選擇率軍離開埋伏地點,結果在距離己方主力不到十里受到晉軍埋伏了。
這個答案讓孫武再次陷入沉思,其餘人則是感到非常荒謬。
“既是不足十里之外中伏,寡人怎未接到警告?”吳君夫差很茫然,以至於變得怒火中燒。
負傷將領就實說道:“末將本是在密林之內埋伏,出密林反遭埋伏,或是林中廝殺……,聲響未能傳播,亦被樹木所擋,以至難以目視?”
吳君夫差要說話,外面又有人通報。
這一次來的是一名沒有受傷的將領,稟告說他們的部隊中伏,全軍只有不足二十人得以倖免。
孫武表情凝重地問道:“何處中伏?”
後面來的將領答道:“距離此處約十五里一處溪水之畔。”
一問一答期間,帳外再次有人通報。
結果來人彙報的又是中伏。
第三個來彙報的人,他並不是最後一個,不到半個時辰之內,先後有七個人來稟告說自己中伏,全軍只有多少人突圍成功之類。
孫武總彙了一下,發現中伏的己方部隊最遠不超過主力十七里,無一例外都是從抓獲的晉人得知己方主力陷入苦戰,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