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智宵已經很久沒有刻意關注過孔丘的動向,偶爾才會從在智氏效力的孔門弟子聽到一些訊息。
在智宵上一次聽說孔丘的訊息時,聽到的是孔丘在楚地四處講學,新收了數量多達幾百的弟子。
那可真的需要用到“多達”這個詞來形容!
目前並沒有多少人選擇將自家的學問廣肆傳播,相反每一個家族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都選擇藏著掖著,有人窺探立刻便是極大的反應,通常到最後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
孔丘的偉大在於是第一個選擇廣肆傳播知識的人,只不過他教導的知識大多牽扯不到家族秘笈方面,多數是早就在傳播的儒學,摻雜自己對儒學的一些理解。
用現代的說法,孔丘教導子弟的時候會摻雜私貨,要的是在周公旦之外創造屬於自己的儒家學說。
在這個想求知識而不得的時代,有人願意教學是一件極為難得事情,且不論到底在教什麼,有的是人願意拜在門下。
孔丘在魯國期間講學,來聽課的人絕對不止三千,所謂的三千弟子只是一個大概的概括,真正收錄名下的人絕對不止三千人。
而孔丘帶著弟子四處遊學,每走一地就會收一些學生,解決了遊歷時的物資問題,順便將孔門的學問留在當地。
怎麼去解決物資問題?
孔丘遊歷期間,少的時候整支隊伍有上百人,多的時候超過兩千人。
那麼多人怎麼來保障吃喝會是一個極大的難題,哪怕想買也很難採購,能賣一定數量物資的也只有貴族。
到了當地收徒,納入門下的都是誰?哪怕不是貴族,起碼會是“士”的階層。
新收一名弟子或許無法提供整支隊伍的後勤保障,十位數或以上的新弟子總可以了吧?他們作為弟子還是選擇奉養,不屬於交易的一部分。
孔丘大多數時間就是用這種方式在保障遊歷的後勤供應,要不然即便能買到物資,幾百幾千人的物資該花多少錢,哪拿來的財帛動輒遊歷列國呢。
那些進行奉養孔丘以及師兄弟的人,他們不會覺得虧本,原因是可以學到新知識,再來就是加入孔門獲得了新的人脈。
一樣是孔丘的子弟,平時哪怕沒有多麼熟絡,甚至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有了那麼一層關係,需要幫助時證明師兄弟的身份,能夠幫忙肯定要順手幫一下。
同樣是孔丘的弟子,哪怕一個個都困難,他們在天然上就能夠成功抱團,人多力量大的真理之下,多數困難還是能夠解決的。
事實是什麼?正因為孔門學說在當代,乃至於到很久的以後都受到排斥,一代代的徒子徒孫才更加抱團。
他們還選擇了一項現代被禁止的方法,這位收幾十名子弟,那位再收幾十名子弟,每人收上幾十名弟子,加起來數量簡直恐怖,用傳銷……,呃,用滾雪球的方式一再增加“自己人”,到戰國階段變成數量最多的一個學派了。
只是,因為孔門學說不符合當代統治者的需要,再加上徒子徒孫質量極差的關係,空有極為恐怖的數量,為官者卻是寥寥,影響力僅限在社會中下階層。
因為影響力在中下階層的原因,孔門的徒子徒孫跟叛徒創立的墨家學派,以及農家學派可是鬥了將近兩百年。
建立墨家學派的墨子(墨翟)早期確實學儒,學的還是孔門之儒,後面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
墨翟生前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選擇追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
一樣是盯上中下層來傳播知識,再加上墨翟被視為孔門之儒的叛徒,墨家還是儒門最激進的反對一方,抱團取暖的孔氏門徒能不恨死墨家學派嗎?
至於墨翟為什麼會學孔門之儒再反目成仇,史書上並沒有給一個說法。
一些野史之上倒是提到過墨翟對孔門之儒的評價,用“於國無用”、“與人無用”、“結社必毀社稷”、“遺禍萬世之學”這種激烈的言語進行痛罵。
同時,也有墨家與儒家搶飯吃,才會天然對立的說法。
什麼搶飯吃?墨家和儒家的門徒都有白事方面的業務,操持白事的理念還決然相反。
同行是冤家,別說操持理念上的衝突。
至於說孔門之儒為什麼和農家學派鬥上,純粹就是影響力上的鬥爭了。
儒家在奮鬥階段依靠的是報團取暖,再搞不分良莠就是收錄門下。
儒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