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一句叫“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話,解讀的方式有許多種,核心意思其實只有一個,那便是:不爭氣。
這個世界一直很真實,強於別人不一定就喜歡欺負人,弱於別人則是遭受欺負難以有效反擊。到了國家與國家的層次,強弱的區別會更明顯,不欺負弱國的強國都是領導層有病。
那種欺負不一定要是付諸武力,壓榨弱國來補足強國本身,不這麼做的強國淘汰的速度一定會很快。原因是強國可能在進步或倒退,弱國也有可能發展成為強國,強國不壓榨弱國等於是在放縱潛在對手。
所以了,一句“弱肉強食”就能夠講清楚國家與國家的利害關係,更是指點出國家與國家該有什麼相處模式。
任何強國遭到挑戰,無非就是遺漏了本來應該重視的對手,等待反應過來那一刻,新崛起的國家已經能夠抗衡或是讓強國忌憚到不敢直接使用武力了。
還有另一種模式,比如強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培養了對手,類似的歷史一直在被重複,並且不分古今中外。
晉國培養了吳國,吳國轉而挑戰晉國。
楚國培養了越國,越國後面變成楚國強有力的對手。
更晚之後,楚國培養了秦國,秦國最終將楚國給滅掉。
其餘歷朝歷代的王朝,他們幹培養潛在對手再將自己滅掉的例子更多,一次次的週而復始,歷代精英就是不長教訓。
“割其土,擄其民,脅其治。”魏駒提出了三個針對鄭國的方針。
魏氏從來就沒有放棄吞併鄭國的打算,只是單獨一個家族無法滅掉鄭國,有好機會削弱鄭國,怎麼可能放過呢?
上一次在智氏的斡旋之下,啃不動鄭國的魏氏選擇接住臺階,鄭國的賠償被智氏和魏氏三七分,魏氏得了七分,智氏得到三分。
鄭國在上一次割讓了“虎牢”附近的一大片土地,那些土地全數歸了魏氏,魏氏再從人口與其它資源給智氏讓利。
智申和韓不信對視了一眼,短暫的時間完成交流。
韓不信沉吟了一下下,說道:“若鄭國割土,上軍佐以何教我?”
總不能是魏氏一再佔盡便宜吧?
魏駒思考了一小會,說道:“我得土,餘下智氏、韓氏平分?”
韓不信明顯意動了。
鄭國的堅城主要集中在北部與南部,為的就是防晉國與楚國。
當然了,最大的堅城是“新鄭”這座都城,每次開戰也總要打都城保衛戰。
一次次鬧到要打都城保衛戰,不是入侵的敵軍拔除了外圍的所有城池,純粹是鄭國沒有數量眾多又足夠精銳的野戰部隊,防禦各座堅城有餘,沒有那個實力攔截入侵的敵軍。
魏駒看到韓不信意動,轉而看向智申,說道:“若出擊趙氏,我家可派兵助戰。”
在魏氏和韓氏看來,外部的威脅已經解除,接下來智氏就該全力對付趙氏了吧?
智申看向智宵,用眼神詢問要給什麼答覆。
智宵卻是看向韓不信,說道:“今次與諸侯會戰,趙氏拒不出兵,已有反叛之實。”
一句話其實是說給魏氏和韓氏聽,還內涵魏駒真是大方,本來應盡的義務都能夠拿出來當交易籌碼。
所以是,趙氏沒有出兵參戰,不止是會犯了眾怒,實際上也給了智氏、魏氏和韓氏攻打趙氏的理由。
這讓智宵搞不懂趙毋恤的腦回路,明知道那樣做會有什麼後果,怎麼就連應付一下都不做。
魏駒只當沒有聽懂智宵在內涵自己。
韓不信則是點了點頭,想說什麼又咽了回去。
不管他們願不願意,回國之後一定要拿出處置趙氏的方案,尤其韓不信作為元戎再不願意也要表達鮮明的態度。
如果趙氏那麼幹都沒有遭到懲罰,是不是以後誰都能拒絕履行出兵作戰的義務?韓氏是當前的執政家族,有什麼都要算在他們頭上,分不清好歹的話,哪怕是日後化家為國,新生國家也會從一開始就充滿各種隱患。
然而,不管是魏氏或韓氏,他們實際上還是更願意看到智氏與趙氏打生打死,自家意思意思在旁邊搖旗吶喊。
與此同時,智氏真就那麼迫切想對趙氏動手嗎?並不盡然啊!
智宵的計劃中,並不是回國就要出兵趙氏,優先序列是儘快解決秦國,甚至滅掉趙氏都在化家為國的序列後面。
這是趙氏將“晉陽”經營得如鐵桶一般,他們也不是鄭國、魯國、宋國那種容易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