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有進展,奈何吳國牽頭會盟,諸侯紛紛響應,以至天子態度忽變……”韓不信說起來就是一陣氣憤加無奈。
王朝的演變基本就是那樣一代不如一代的一個過程,周朝只是因為分封制度的原因,天子昏庸的影響不是那麼致命,周王室衰弱下去之後,各分封國順勢崛起膨脹。
與此同時,周朝的基本盤一直在增大,哪怕最後周王室再怎麼沒有用,分封國都在持續開疆拓土。
事實是什麼?春秋將近三百年的歲月,日後諸夏之所以是諸夏,完全是周王室先發力,隨後各諸侯又再出力,打得各種狄、戎、夷、蠻被滅或是遭到驅逐。
不然的話,那一片土地真不是一開始就屬於諸夏。
所以,從來沒有什麼理所當然,有的只是先輩歷盡千辛萬苦地披荊披棘,才有了後面的自古以來。
諸夏後裔比其他民族更加幸運的是,哪怕有一輩人跌倒,總有後輩會再次站起來,生存空間一直是在增漲的趨勢,不像某些民族即便一度極其輝煌,一次被滅就徹底躺平了。
關於周天子態度改變,幾位卿大夫哪怕沒有特別的渠道,他們也能從周王室公卿四出判斷出來。
“若需有進展,需敵眾諸侯,接戰且勝之。”韓不信也有自己的判斷。
那句話的意思就是,打贏了諸侯聯軍一切好說,到時候周天子不識相,大不了率軍去王畿耀武揚威。
什麼?大軍去威逼周天子?這種事情晉國已經幹過不止一次,實際就是去耀武揚威,說法則是請周天子閱兵。
如果在晉悼公向下三代有晉君野心足夠,取周天子而代之不是沒有機會,問題是三代晉君都沒有那種野心,再之後晉國就徹底進入到卿大夫掌權的時代了。
今天,幾位卿大夫就確認了一件事情,卿位排序需要落實,不再提名某人補上卿位,展開備戰隨時南下。
那麼,韓不信便是中軍將且兼任執政,智申就任中軍佐再兼任司徒(總理)與士師(最高大法官),智宵就任上軍將再兼任內史(財政大臣)、御史(圖書館管理員),魏駒任上軍佐且兼任司馬(總軍法官)和田部史(土改委部長),韓庚任下軍將再兼任司寇(警察部長)。
懂得春秋時代官職的話,一下子就能看出最為高階的職位已經被卿大夫分配完畢,一個職位都沒有留給其他人。
這也是晉厲公之後的一種常態,國之重器只有卿大夫夠資格染指,其他人敢妄想必有災禍,並且還會連累家人。
因為徵召的兵力多達八個“軍”又兩個“師”的關係,幾位卿大夫一陣商量下來,暫時不管主將與軍佐的區分,各自家族的軍隊自己管,公家的軍隊再分一分。
屬於公家的兵力有兩個“軍”和兩個“師”,三個卿位家族分一分,正好每一個家族能夠分到四個“師”的兵力。
智宵與韓不信對視,說道:“你我兩家下轄之兵,全數部署北部、西北部?”
其實也是出現了一些變動,否則之前談好公族的一個“軍”和一個“師”,他們就是會分佈到北部和西北部的。
在剛才的分配中,韓不信極力的爭取屬於公族的部隊,獲得了公族三個“師”的指揮權。
智氏搶了公族剩下的三個“師”指揮權,一下子讓魏氏沒得分了。
講實話,魏駒才懶得去爭奪公族軍隊的指揮權,甚至認為是個大麻煩,樂得智氏和韓氏去搶。
韓不信聽了智宵的提議,沉吟了一下下,頷首道:“可。”
韓氏為什麼要爭搶公族部隊的指揮權?他們雖然是卿位家族,根底卻是晉國的公族,想保住公族的軍隊卻不是完全出於好心,原因在於韓氏由於出身的關係能夠更加便利地爭取公族支援或乾脆進行融合。
智宵爭奪公族軍隊的指揮權則是有公心,原因是公族的部隊早就成為花架子,不適合南下打高烈度的戰爭,免得臨陣崩潰搞出害人害己的場面。
想來,韓不信、魏駒和韓庚能夠猜出智宵的顧慮?他們非常輕易就進行過妥協,一來是不想被公族拖累,再來就是出於削弱智氏實力的因素了。
到這種時候還那麼多勾心鬥角?只能說這是晉國卿大夫的基本操作。
最麻煩也是最有可能存在爭議的議題輕易有了結果,到了怎麼對待趙氏的議題卻是卡住了。
不要誤會,不是智氏這邊出現狀況,也就是智宵沒有要求大軍先向北滅掉趙氏,隨後再南下與諸侯聯軍交戰。
反倒是魏駒表現得很激烈,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