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沒名字用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月十八日,上午,八點二十三……
說實話,秦嵐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快回來,事實證明c國真的不缺天才,只是他們或許在送外賣。這不是吹的,因為她組建的家族團隊裡真的有人靠送外賣餬口,還有一些即將因為被排擠打壓出國家研究團隊的,他們被秦嵐收集起來了,不僅收集了,還換了身份,也就是說,現在他們已經不再有之前的任何光環,失去了一切退路——實際上原先也沒有,因為,你研究的東西,功勞跟你有什麼必然關係呢?
……
迴歸正題。
這次回來主要是因為原先的球形閃電推進問題已經解決,秦嵐看了他們的理論,挑不出什麼毛病。
主要是利用了光的粒子性,以類似於"光鑷"的效果來推動球形閃電定向移動,球形閃電內部離子雖多,但它們都處於同一"平衡系統"內,以電磁力結成整體,而且它"質量較輕",這就符合光鑷的使用情景。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有射程要求,所以必須對鐳射的能量密度有一定要求,不然容易出現"脫軌"問題,這提升後的鐳射雖然還達不到實驗型高能量武器級別,但多少也算得上一些負擔了,因為鐳射的能量利用率實在低,所以即使鐳射能量不高,但消耗不一定就不高。
看到了成品後她就知道他們的完整想法了,以鐳射束排布特定陣列來約束球形閃電,同時也實現了推動的目的,雖然只能直線運動,但也算能用了,而且能量損耗比鐳射低得多。
目前暫定為六脈衝鐳射陣列約束,必須是脈衝鐳射,不然根本無法約束與驅動,普通鐳射能量密度遠遠不夠,它所形成的類似"勢井"也並不足以限制球形閃電,這樣的話球形閃電就不鳥它了。("勢井"一詞並不嚴謹,允許其它解釋)
首先測試低干擾環境下的射程。
這裡的低干擾並非指所有條件都影響很低,僅僅是降低磁干擾與電干擾罷了,畢竟這兩種影響屬於"大頭"。
要電磁遮蔽其實很簡單,金屬外殼就可以做到。
首先需要一個地下室,在地下室外層裹金屬外殼即可抵抗一般的電磁場。
原理亦簡單,先說電遮蔽——金屬外殼的電場遮蔽其實就是金屬在電場內的一種性質,金屬內部會感應出電荷並極化,這樣就會產生一個與外加電場相反的電場,這樣就……
磁遮蔽亦簡單,磁遮蔽原理便是因為金屬導磁性比空氣強,磁場這個東西比較懶,它也喜歡比較輕鬆的路徑,所以直接走金屬路徑,這樣內部空腔……
正是因為這些性質,才說金屬會吸收電磁波。(也支援"表面電流"說法,因為這個說法是本描述的宏觀體現)
……
一切準備完畢後立刻實驗。
球形閃電在這個低電磁場干擾的環境打出了四十多米,轟到了牆上,從這點看,應該遠遠沒有達到極限距離,但他們可以根據這四十米的速度梯度來推算大概極限距離,比較失望又有點高興的是:速度在這四十米內沒有出現減速及明顯的加速度衰減趨勢,所以,無法推算!
為什麼高興呢,因為這種情況說明射程超過了可憑"現有條件"(就是這四十米運動的速度梯度)估算的距離。這無疑值得高興,雖然計算不了大概射程了,但他們還是要算出它的射程大於多少不是?也就是說,它的射程最小也大於或等於"球形閃電穿過四十米距離時剛好為速度最大的射程的情況",這個還是要算的。
既然實驗條件不允許,那就調低鐳射能量密度,這個可以透過調q來實現,通俗講就是減少蓄能時間,以此降低一次脈衝的能量密度。(技術上亦支援其它調q方式)
降低數個能量級並且多次打靶實驗後,最終估算得出第一次實驗的大概射程為兩百零三米左右。但這個資料僅僅是在鐳射約束可控範圍內,也就是說出來這個範圍鐳射能量由於空氣的各種因素能量衰減,不足以束縛球形閃電了,但這不等於不會向前運動了。
這個結果其實還算過得去,因為第一次實驗的鐳射強度其實也不算太高,很多艦船上的反衛星鐳射系統能量級都比它高很多,而且後續還可以透過增加鐳射列陣的數量來加強約束力,這樣對鐳射能量級的要求會進一步降低。
以上為少數實驗結果,為了避免偶然性,還需要重複實驗,這裡就不贅述了……
上午十點三十六分,一處戶外打靶區……
這裡屬於秦家租下的土地,已經經過改造,增加了一些遮掩措施,以此達到初步反衛星偵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