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煥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需要分析諸葛亮和劉備最有名的一次對話,即《隆中對》。
歷史是運動的,要在歷史的運動中審時度勢,就需要清楚力量的差距和謀得力量的辦法。
劉備要興復漢室,就不可避免的要與曹操對抗,那麼無論曹操有多麼的可憎,他都需要客觀的認識曹操集團的實力。就是“非為天時,抑亦人謀也”,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的實力。相比較劉備而言,可謂“此誠不可與之爭鋒”。意思就是要劉備清醒的認識到,要打敗曹操首先要承認現實客觀力量的差距。曹操的力量遠遠大於自己,不可逞血氣之勇。不能硬碰,要徐徐圖之。
而江東孫權實力雖然不如曹操,但“已歷三世”,且“國險而民富,賢能為之用”,比劉備目前的實力也強哪兒去了。所以只能“為援而不可圖也”,意思就是劉備要爭取與孫權聯合,兩家共圖曹操。
諸葛亮《隆中對》開始幾句就明確了嚴酷的外部環境,即十分強大的敵人曹操,和可以結盟抗曹的孫權集團。
劉備要經歷:謀勢→度勢→運勢的過程。
所謂謀勢就是指如何獲得力量;度勢就是分清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從而制定有利於己方的策略;運勢,是獲得力量之後,為具體的行動目標而付諸於正確的手段。
所以,認識了曹操這一明確的強大敵人,也明確了和孫權結盟是目前可行的辦法。因為劉備弱,需要“謀勢”。那麼劉備的“勢”從何而來?《隆中對》給出了答案,就是荊州。《隆中對》指出,雖然荊州在劉表的手裡,但“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但光有荊州這樣的“勢”還不夠,需要在這基礎上“打怪升級”,壯大自己,於是進一步“謀勢”,指出“益州沃野”,而“劉璋闇弱……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不明擺著等你劉備去獲得麼?
於是在這基礎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鞏固自己的力量政權,這樣劉備就獲得了“勢”,即完成了謀勢的過程。
度勢其實貫穿於謀勢的前後兩個時間段,直到讓自己滿意。劉備據守新野彈丸之地,所以度勢的結果是自己太弱了,需要謀勢;而得到荊州和益州之後,內修政理,再度勢,就得出可以東結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構想。度勢就是一個對現實客觀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這是一種能力,看不見的軟實力,往往掌握在人才們的手裡。
攢夠了實力,就要運勢。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劉備要等待“天下有變”,然後自己統領大軍出秦川以爭天下。並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好計劃,好戰略!諸葛亮一席話,讓劉備茅塞頓開,醍醐灌頂!
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思,是沒有問題的,也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非常適合劉備當時的境況。所以,後世的專家不要輕易對這個戰略開刀,我認為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後來的結局,當然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看的很清楚。結局是沒有達到匡扶中原,興復漢室的目的。但責任不在於諸葛亮了,是劉備集團手下的人沒有貫徹他的戰略思路。甚至包括劉備都在行動上暴走。
1關羽沒有聯吳。他把孫權的求親隊伍很不禮貌的趕走了,還罵了一句很不得體的話!2是關羽私自起兵去攻打樊城和南郡。軍事上的重要決定影響到戰略大布局,關羽一拍腦袋就開始行動了。他羞辱東吳,北攻曹操,關羽逞個人之勇同時跟兩家打仗,敗之固然!3關羽之死,荊州已失,牽一髮而動全身,劉備的情緒也跟著暴走。曹丕篡漢,劉備應申大義而暫擱私仇,怎麼可以一意孤行與東吳大起兵戈呢?結果蜀漢的主要軍事力量葬送在猇亭一役當中了,諸葛亮拿什麼本錢北伐成功?
這裡還不討論劉禪,就憑上面三點,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計劃被破壞殆盡。要等“天下有變”,結果劉備和自己的骨幹成員自己先變的一塌糊塗了。
諸葛亮忘了,劉備不是梟雄,而是一介平民。關羽也不是什麼神將,就是一個心有忠義的普通人。
一個個全是扶不動的阿斗,諸葛亮已經盡力了。
博望新野兩把火,雖然挫曹軍銳氣,但是不可能改變雙方力量的根本對比。劉備一路敗退,與公子劉琦暫屯夏口。諸葛亮出使東吳是非常精彩的外交故事,其外交風度和政治見地以及他的軍事才能都得到了彰顯。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書中杜撰出來的故事,他被一群無恥的投降派給刁難,但諸葛亮應對自如,可謂對答的典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