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擒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問他,你老丈人是拿豬大腸做面膜產品了?還是拿豬皮熬阿膠了?他說都沒有,就是做豬肉罐頭,之前送你吃過的那種。
我就把我之前遇到的事情跟他講了,他表示看來這些行政單位今年的業績壓力來得比往年更早點,往年都是年底衝業績,今年剛過半就開始有業績壓力了。
然後我就跟他說,以前確實有個部門叫食藥監,但似乎也許好像,這個部門前兩年分家了吧,現在食品不歸藥監管了啊,我在藥監局網站上也沒看到食品監管相關的內容,你要不讓你老丈人問問藥監局,看食品現在到底還歸不歸他們管,不歸的話,到底歸誰管。
衛所其實就是個封建采邑+開拓團的合成體。。。其特徵就是拿土地換取封建義務建立一個軍事地主階級。有明一代,衛所子弟佔了科舉中榜的人數30%,而他們只佔了全國人口的10%不到。能夠在承擔軍事義務的同時在科舉上大殺四方,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國家賜予土地的物質基礎。在南方人,軍戶家的平均土地擁有量是每戶40畝地。在北方,軍戶的平均土地擁有量是每戶80畝地。少數拓邊前線,能達到士兵每戶200畝地,軍官1000畝地。如嘉靖18年,《創立五堡以嚴防邊事疏》記載了明廷在長城防線拓邊5個堡壘,給士兵每人賜予土地100畝:“附近五堡土田盡數丈量……先行分撥該路參將五十頃、守備每員十頃、把總每員五頃管隊官每員二頃、每軍一名一頃共該三千九百四十五頃……”又如嘉靖24年,明廷又以每名士兵賜予200畝田的高價召集到3000名衛所軍士兵自願駐守前線的助馬、拒馬、拒牆、鎮羌諸堡壘。而現在的福建為例,經過了城市化虹吸人口之後的空心化農村,村裡每口人0.5畝田,一個八口之家才4畝地,在古代已經屬於標準的自耕農家庭了。而明朝的軍戶,他喵的40畝地相當於自耕農的10倍。。。這哪裡是啥農奴?根據建國時的劃分標準,擁有30畝以上土地則可以被劃分為地主。軍戶的40畝地妥妥的屬於軍事地主啊。。。這幫軍事地主到了前線就拖家帶口的住下來,形成軍事移民,有效鞏固了新佔領區的統治。即便士兵逃亡,也會有其軍戶家庭源源不斷輸出新的人力補充到衛所裡。在此如此豐厚的土地物質基礎下,為什麼仍然會出現衛所士兵逃亡的現象呢?因為田是軍戶家的,而非士兵本人的,軍戶家裡並不是每一個男丁都需要服役,只需要應徵正丁和餘丁各一人。假設你家裡有4個兄弟,你是二兒子,老爹在你成年那天,給你裝備了一套衣服刀槍馬匹,然後送你上大漠前線或者叢林送命,其他兄弟在家裡繼續享福,你心理平衡嗎?會不會捲了裝備馬匹和工資跑路?而各衛所除了軍戶家裡的私田,還有軍田。各軍戶家裡的私田收入是屬於軍戶家庭的,而軍田的收入則是屬於國家的。家裡只負責給士兵置辦裝備,每隔三年再送一筆補貼給士兵,讓士兵用這筆錢修復或者添置新的裝備。而士兵的口糧,則需要種植軍田來供養。只有30%的旗軍能做到脫產備戰,剩下的70%則需要耕戰一體,養活自己和隊友。明初尚可衛所自耕自種,明朝自成化朝開始,大規模向民間出售國有土地來度過財政危機,有的地方軍田一下子就沒了一半。結果後面明廷發覺這不是個事啊,養不活駐軍了,又清丈土地把軍田要了回來。可是田要回來了,卻沒有相應的勞動力。只好把這些軍田租給商人來耕種,向商人提供鹽引來換取糧食。結果後面鹽引又出現了大問題,商人手上拿到的鹽引通貨膨脹了,有鹽引,沒有鹽給商人,漸漸的就沒商人再去種軍糧了。舉個栗子,武宗時期,清丈土地,要求各軍戶和軍官把侵佔的軍田土地吐出來,然後把這些軍田交給衛所耕種,明廷依照增加的土地增加了糧食徵收額。但是明廷沒有考慮到,土地多了,衛所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來耕種,達不到徵收額的衛所受到了懲罰,加上不少地本來是軍戶自家侵佔的,被明廷強制吐出來,諸衛所軍情緒不滿,在安化王的鼓動下造反。。。而駐紮在隔壁吃明廷撥款的“營兵”毫無所動,甚至主動出擊平叛。然後衛所軍們在18天后就裡應外合營兵綁了安化王去找朝廷認錯。。。朝廷順勢就把徵收額給減了。。。導致衛所制度衰落的另一大原因是“衛倉地管”和文官集團的無底線白嫖。“衛倉地管”明面上的目的是遏制衛所武官中的蛀蟲,實際上則是為了強化文官對武官的控制力。衛所武官雖然在和士兵一個鍋裡吃飯的時候會多吃幾口,但起碼還是一起吃飯的一條繩上螞蚱,不敢太過分。而腦洞大開的文官很快就讓衛所眾將士見識到了什麼叫做連鍋端的藝術:明廷在正統年間開始將衛所的物資管理權從衛所武官剝奪,讓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