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土木 (第2/3頁)
九指神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單個兒看是有點,但是都站到一塊兒,我覺得還好吧?挺精神的,是吧杏兒師姐?”
孩子們收拾停當,這會兒就有力工搬運了好多矮竹榻過來。這是一種腿兒很短的竹榻,用竹竿做了腿兒和框架,用竹條編制,上面再鋪上竹蓆就可以做臥具。秦人是習慣席地而臥的,最多身下鋪個竹蓆。張村的人卻早習慣了睡土炕。誰家都不在地上睡了。這個矮榻,也是學生們集思廣益的方案。臨時用一個矮榻,可以防潮防涼,還能防止蛇蟲。竹編工藝很多村民都會,車輛廠還用竹編做了車子的包裝箱。材料豐富、技術簡單,所以竹榻就成為過渡時期的臥具了。
高高的一摞一摞竹榻,孩子們看得新奇又迷惘。直到蒙恬發話,要每個人領一隻竹榻回自己的帳篷。竹榻很輕,小孩子都能扛著走,這些半大孩子自是沒問題。有床有帳篷,臨時生活的問題就解決了。學校給每個孩子發了幾隻陶碗、一截做杯子的竹筒和竹箸,吃飯的事兒也解決了。
其實學校新校區到現在為止,除了圈出地來,就是建了兩個公共廁所,男女分開,糞坑是傾斜的,引到了校外,最終這些糞便還要堆肥用於耕作,在大秦,啥都不會被浪費。
吃喝拉撒住都解決,接下來就是大家共同建設校園了。梁二和林小妹拿出自己準備好的校區規劃圖和設計圖紙,向新生老生講解校園設計方案。然後介紹校園建設的主要工作節點,大家要從平整土地、燒磚、蓋屋開始。鑑於張村沒有閒人,所以這個校區除了借用各個工坊的力量以外,就要全校師生一起用雙手來建設了。
新生們有點傻眼,不是要到張村來學習各種技術嗎?怎麼還要自己蓋房子?但是已經到了這裡,只好一切都聽學校方面安排。
經常在木工坊參與專案的師兄們設計了一種制磚機。用模具和槓桿原理壓制磚塊,一個人一天能制磚上千塊,即便小孩也可以輕易操作。挖土和泥由張村附近的力工來幫忙,製造磚坯、晾曬磚坯和燒製,就全是這些孩子的事兒了。接下來幾天,滿院子的孩子們個個跟泥猴一樣。
髒是髒了點,但是清水洗一下就又都變成了漂亮寶寶,累是累了點,但是學校的伙食可是很硬,粟米飯管夠,每天能吃到1個煮蛋,菜蔬不限量,偶爾菜蔬裡還有些肉,幾天下來,孩子們雖然辛苦,但是卻沒有變瘦——當然也沒變胖,只是個個都結實了不少。
曬乾的磚坯裝上獨輪車,兩個孩子一組,推到磚窯那面去燒製。在磚窯裡,磚塊按照一定規則碼放,推車碼磚這些活計也全都是新生老生們自己做。公孫尼子和扶蘇看著不忍,說“孩子幹這些活兒是不是太過了一些?”
趙杏兒淡淡笑:“修直道的時候我們也都是這麼過來的。”這話就沒的說了。燒磚的時候,孩子們雖然不能動手,卻要跟工匠一起參觀全部流程、掌握燒磚如何控制火候。一週以後,第一批磚塊就已經碼放在校園廣場上。
地基已經由力工們挖好。孩子們按照設計圖紙,吊線、砌磚、支架、起拱。這個過程中老生們就教授重錘的使用方法、識圖和放線的方法、拱的特點和原理、腳手架的捆紮方法等等。每個人都帶一個柳編的安全帽,藍衣服小黃帽的身影在整個教學區活動,煞是壯觀。小孩子們總是愛玩的,建造房子也權當是大型的積木遊戲,倒是不覺得辛苦和枯燥,蒙恬更是提出了工程競賽的方案,施工現場進度就更有提高。
這一排校舍說難就也沒那麼難。都是平房。只要人手夠、節奏合理,這一排小宿舍也就花了十天左右就完工。暖氣是郭俊師兄在鐵坊定製的,門窗是木工坊定製好了送過來的。熬煮了麵粉糊,在窗欞上貼了堅韌的刷了桐油的毛邊紙,遮風擋雨還透光,雖然不能比兩千年後的玻璃窗,但是這屋子採光情況可是比大秦這個時代很多宮室都要好得多了。在這個時代,能勝過張村紙窗的採光,就只有宮室裡使用的雲母窗和南方富豪之家使用的蚌殼明瓦窗了。
宿舍寬3米,進深5米,四壁紅磚,屋頂起拱,地面也鋪滿了磚塊。四個人一間,每人分配了一張矮竹床。配四張高足小木桌和四把椅子。四個木箱作為新生個人用品收納。如果張誠看到這個宿舍,會覺得過於簡陋。但是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已經足夠好了。公孫尼子說自己在稷下學宮都沒住過這麼好的房子。
畢竟是磚房。
雖然這些宿舍主體就是新生老生一起動手蓋起來的,但是看到最後裝好門窗桌椅的宿舍,仍然欣喜的幾乎喘不過氣來。
比這個時代常見的盤條泥住宅、土坯住宅甚至夯土住宅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