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今之計,應從長計議,不可急於求成。”
李泌深入分析了叛軍的形勢,他指出,叛軍的核心將領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若能巧妙運用戰略,便可將他們逐一擊破。李泌提出了一套詳盡而精妙的平叛計劃: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如此一來,史思明、張忠志便不敢輕易離開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亦不敢遠離長安。這就如同用兩根繩索,緊緊拴住了叛軍的四員大將,使其動彈不得。而此時,朝廷大軍便可與李光弼、郭子儀所部相互呼應,靈活出擊。叛軍若救援頭部,我軍便攻擊其尾部;若救援尾部,我軍則攻擊其頭部。讓叛軍在千里之間疲於奔命,而我軍則以逸待勞,避其鋒芒,乘其疲憊。待到來年春天,再命建寧王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率軍從塞北出擊,與李光弼部南北呼應,直取范陽。如此,叛軍便會進退失據,巢穴被搗毀,其敗亡之日不遠矣。這便是李泌“挫其銳,解其紛”的戰略運用。
肅宗聽後,不禁拍案叫絕,對李泌的計劃深以為然。肅宗高興之餘,要給李泌授任官職,李泌自稱山人,堅決推辭。肅宗多次要李泌出任宰相,但都被李泌婉拒了。李泌認為,做布衣身份的王者友,比做宰相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李泌的平叛計劃若能順利實施,叛軍必將陷入絕境,安史之亂或許不用持續八年之久,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之禍也可避免。可惜的是,此時命運卻在此刻悄然轉折。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叛軍內部陷入短暫混亂。肅宗見有機可乘,被收復長安的急切渴望衝昏了頭腦,他決定改變李泌的戰略,調集重兵,先收復兩京。李泌得知後,心急如焚,他極力勸阻肅宗,若先收復兩京,雖能一時振奮人心,但叛軍根基未除,日後必成大患。而且兩京經叛軍長期佔據,早已破敗不堪,收復之後,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不如按原計劃,直搗叛軍巢穴,這樣方能一勞永逸。”但肅宗不聽李泌的勸告,他一心只想早日回到長安,重振大唐的威嚴。
唐軍在肅宗的指揮下,向長安發起了進攻。香積寺之戰,雙方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唐軍雖最終擊敗了叛軍,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無數將士血灑疆場。而回紇人見唐軍疲憊,竟趁機大肆劫掠,由此便出現了郭子儀借回紇兵,隨廣平王李豫等收復兩京的一幕。而所謂的收復,只不過是得到了兩座空城而已。望著滿目瘡痍的長安,李泌心中充滿了無奈與悲哀。他深知,大唐的危機並未真正解除,而肅宗的這一決策失誤,將為日後的動盪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就在李泌為平叛戰略的改變而痛心疾首時,朝廷內部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自肅宗在靈武即位時起,李泌就一直在肅宗身邊,為平叛出謀劃策,李泌當時雖然沒有擔任要職,但和肅宗極為親密的關係,招來了權臣崔圓、李輔國的猜忌。再加上張皇后一心想要廢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兒子李侗為太子,而李泌則是太子李豫的忠實擁護者。於是,張皇后與宰相崔圓、宦官李輔國相互勾結,他們忌憚李泌在肅宗身邊的地位與影響力,擔心他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力。於是,三人合謀,欲除去李泌。他們在肅宗面前屢進讒言,誣陷李泌心懷不軌,意圖專權。肅宗起初並未輕信,但三人日夜詆譭,漸漸地,肅宗心中也起了疑忌。
李泌察覺到了朝內的暗流湧動,他深知自己若繼續留在朝堂,必將陷入無盡的紛爭與危險之中。為了避禍,也為了不讓肅宗陷入兩難的境地,李泌決定主動離開長安,到衡山隱居修道。《舊唐書·李泌傳》記載:“尋為中書令崔圓、倖臣李輔國害其能,將有不利於泌。泌懼,乞遊衡山,優詔許之,給以三品祿俸,遂隱衡嶽,絕粒棲神。”臨行前,李泌望著肅宗,眼中滿是深情與憂慮。他再次勸諭肅宗,要以誤殺建寧王李倓為戒,切莫重蹈覆轍。君臣二人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李泌與肅宗這一別,成了永別。
在衡山的悠悠歲月裡,李泌仿若塵世之外的閒雲野鶴。他寄情于山水之間,與清風明月為伴,潛心鑽研道學,追求心靈的寧靜與超脫。那茂密的山林,清澈的溪流,成為他心靈的避風港,讓他得以在亂世中暫避風雨,忘卻朝堂的紛爭與煩惱。
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玄宗皇帝去世,肅宗隨即也駕崩,李泌當年特別加以保護的太子李豫繼位,史稱唐代宗。
代宗即位後,面對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內有朝廷重臣爭權奪利,外有吐蕃等邊疆勢力虎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