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是東漢開國第一功臣,也是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他是光武帝劉秀的第一謀士,也是衝鋒陷陣的勇猛將軍。他千里投奔,良言勸進,給迷茫的劉秀指明瞭方向。他眼光獨特,尋訪舉薦,為劉秀精心打造人才平臺。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助力劉秀平定河北統一全國,他功勞赫赫卻謙遜聰慧知進退,家族榮耀整個東漢。
他就是文武雙全的東漢高密侯:鄧禹。
劉秀打天下、治天下,決非靠他自己一個人,而是選拔和使用了一大批人才。劉秀的麾下,有二十八員能力最強的大將,在劉秀一統天下、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漢明帝劉莊追思他父親劉秀的諸位功臣,命人畫了這二十八位有功將領的畫像,放在南宮雲臺,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而排在二十八將之首的,便是鄧禹。那麼,鄧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又憑什麼能排在雲臺二十八將之首呢?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軍事家,劉秀的第一謀士。
南陽新野地區在當時是頗為富庶且文化氣息濃厚之地,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鄧禹生於公元2年,他出生的鄧家,在當時是南陽大族。由於家境殷實,鄧禹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鄧禹聰明好學,他十三歲就能寫詩作賦。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時代背景下,鄧禹深受其薰陶,養成了忠君愛國、心懷天下的高尚情懷,同時也培養了他敏銳的思維和深邃的洞察力,這些素養都為他日後輔佐劉秀、馳騁疆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5年,王莽篡漢自立後,為了得到更多士人的擁戴,他進一步擴大了太學的辦學規模,全天下的讀書人為了爭取更好的前途,紛紛來到長安太學深造。
公元19年,鄧禹來到長安太學學習,此時劉秀也在長安遊學,兩人就是在這個時候認識的。鄧禹見到劉秀後,一眼就看出劉秀不是普通人,而且兩人都是南陽人,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於是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後漢書·鄧寇列傳》記載:“年十三,能誦詩,受業長安。時光武亦遊學京師,禹年雖幼,而見光武知非常人,遂相親附。”
數年後,劉秀離開了長安,鄧禹也完成學業回家去了。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豪傑紛紛舉事,企圖在這亂世之中分得一杯羹。劉秀跟隨他的大哥劉演也起兵造反。
公元23年,劉秀兄弟與綠林軍一起擁戴劉玄成為皇帝,年號更始,史稱“更始帝”。王莽新朝滅亡後,劉玄入主長安。劉玄封劉演為大司徒,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後來劉玄殺害了劉演,這對劉秀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只能強忍悲傷、韜光養晦、隱忍負重。
隨後,劉秀利用戲精般的演技,騙過了對他十分忌憚的劉玄,被派到河北鎮慰各州郡,劉秀迎來了單飛的機會。可是,當劉秀到達河北後,發現河北十分混亂,形勢極其嚴峻,劉秀一窮二白,勢單力薄,在鄴城憂心忡忡,很是迷茫。
鄧禹從長安回到南陽老後家,除了觀察天下大勢,就是讀書深造。因為鄧禹有見識和學識,在當地頗有名氣,很多人薦舉他去做官,但鄧禹認為更始帝劉玄是扶不上牆的爛泥,絕非明主,他都一一拒絕。
後來鄧禹聽說劉秀到了河北鄴城,於是立即北渡黃河,一路狂奔追到了鄴城。《後漢書·鄧寇列傳》記載:“及聞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
鄧禹的到來,對於迷茫之中的劉秀來說,就像是一道光。鄧禹足智多謀,胸有全域性,在計謀方面,堪比張良,劉秀就曾讚揚他:“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而且鄧禹比張良強的地方,是他能夠親自率兵打仗,智勇雙全。
鄧禹見到劉秀的第一句話,就表明了來意。《後漢書·鄧寇列傳》記載:禹曰:\"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不得不說鄧禹是懂劉秀的,一句話就讓劉秀靈臺一震,數日的憂慮瞬間消散。
善於頂層設計的鄧禹,隨即向劉秀提出了堪比“隆重對策”的“圖天下策”。
鄧禹“圖天下策”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洞察全域性,把握機遇,先立根本。
鄧禹深刻洞察王莽改制後天下大亂的局面,當時各方勢力割據,獨霸一方稱王稱帝的集團眾多,中原及關中地區作為核心地帶,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戰亂不斷。而劉秀被更始帝派往河北招安,鄧禹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發展良機,使劉秀能夠避開在更始帝麾下可能遭受的打壓,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