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是鞠躬盡瘁的一代賢相,也是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他是文人墨客心中永恆的精神歸宿,也是士人學子推崇至極的終身偶像。他半生修身齊家,半生治國平天下。他是兩漢以來的無雙國士,也是三代而後的第一人。他就是蜀漢武鄉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就家世而言,諸葛亮的出身算不上顯赫,但諸葛氏也是琅琊望族。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期做過司隸校尉,以剛正不阿、執法嚴明而著稱。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然而,諸葛亮童年命運悲慘,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自幼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生活。諸葛玄曾出任豫章太守,可在那個動盪的亂世,仕途充滿變數,諸葛玄失去官職,便攜諸葛亮兄弟前往荊州投靠劉表。《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可以說,諸葛亮年少時的不幸經歷,造就了他後來的謹慎性格。也是這些經歷,讓諸葛亮早慧通達,明白事理,促使他博覽群書,成為了一個滿腹經綸的飽讀之士。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十六歲的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自此,隆中多了一位身材高大,喜歡吟誦《梁甫吟》的翩翩少年,他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當時很多人都不信,認為諸葛亮是在吹牛自誇。《三國志· 諸葛亮傳》記載:“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
隆中雖地處偏遠,但對諸葛亮而言,這裡卻是他韜光養晦、積累學識的絕佳之地。當時的荊州文化氛圍濃厚,名士雲集。諸葛亮有幸結識龐德公,兩人之間亦師亦友,關係非常密切。龐德公是荊襄地區備受敬重的名士,學識淵博、德高望重。他眼光獨到,一眼便看出諸葛亮的不凡之處,認為這個年輕人日後必成大器,故而賜他 “臥龍” 之稱。諸葛亮還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人。他們時常相聚,一同探討天下局勢,互相切磋學問,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諸葛亮在隆中一呆,就是十年。
這十年諸葛亮具體在做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據諸葛亮自己後來在《出師表》裡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意思是自己啥也沒幹,種田去了。但這些只是古人的自謙之詞,至少從相關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諸葛亮在這期間,結交天下名流,觀察天下大勢,娶了一個很厲害的老婆,得到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號叫“臥龍”。
總結的說,諸葛亮這十年就是在修身齊家。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這一年,對諸葛亮和劉備而言,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年。
此時的劉備,雖有著漢室宗親的光環,但在這亂世之中屢遭挫折,四處漂泊,寄人籬下,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諸侯。雖心懷興復漢室的大志,卻始終未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穩固基業。正在劉備為前途迷茫之際,徐庶向他舉薦了諸葛亮,稱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劉備聽聞後,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最終見到了他。
這一年,劉備四十六歲,諸葛亮二十七歲。
兩人見面後,展開了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深談,這便是著名的 “隆中對”。
在這次對話中,諸葛亮展現出了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他先是冷靜而透徹地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
曹操已在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龐大,兵多將廣,且佔據了政治上的優勢,難以與之正面抗衡;孫權憑藉父兄打下的基業,據有江東六郡,地勢險要,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加之手下人才濟濟,民眾歸附,只能與之結為盟友,共同對抗曹操。而荊州,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北可據漢水、沔水,南通南海,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蜀之地,是兵家必爭的用武之地;益州則地勢險要,沃野千里,有著 “天府之國” 的美譽,然而其主劉璋昏庸懦弱,難以守住這份基業。
基於此,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一條清晰且極具可行性的戰略路線:
先奪取荊州作為立足之地,進而謀取益州,待天下局勢有變之時,再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北伐,如此便可興復漢室,成就霸業。
劉備聽後,猶如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