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布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是忽必烈最信任的頭號智囊,也是元帝國的總設計師。他是貫通三教的大學者,也是門庭桃李的教育家。他以其獨特的才華與遠見的謀略,輔佐忽必烈統一中國,實行漢化,由亂到治,由野蠻到文明,鞏固了元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他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北京最初的城市雛形。他擅詩文詞曲,瀟散閒澹,是元朝詩文詞曲上獨具一格的大家。他足智多謀,豐功偉績,卻又能不染塵俗,超然物外。
他就是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的大元趙國公——劉秉忠。
劉秉忠,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人,祖籍瑞州(今江西高安)。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首席謀士。
公元1216年,金貞佑四年。劉秉忠出生於邢州的一個官宦世家。他的家族淵源深厚,世代為遼朝官宦大族。他的曾祖父(姓名不詳)曾任金朝的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返鄉時其子劉澤留居邢州,此人就是劉秉忠的祖父。所以從劉澤算起,其家族成為邢州人。劉秉忠的父親劉潤,在大蒙古國太師國王木華黎攻取邢州後投靠其麾下為官。 這樣的家庭背景,猶如肥沃的土壤,為劉秉忠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便能每日背誦上百句文言經典,他對知識的領悟和吸收能力遠超常人。然而,劉秉忠成長的年代,正值蒙古鐵騎南下,金朝風雨飄搖之際。蒙古木華黎攻取邢州後,設立都元帥府。為了控制當地的漢人官員,蒙古人採取了將他們的嫡子納入元帥府作為質子的策略。劉秉忠的父親劉潤被任命為都統,年僅十三歲的劉秉忠,也因此進入元帥府做人質。四年後,十七歲的劉秉忠憑藉家族的關係以及自身的才學,被任命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以便於就近奉養其親。《元史·劉秉忠傳》記載:“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年十三,為質子于帥府。十七,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
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主要負責處理文書工作,在常人眼中,或許是一份穩定且體面的差事。然而,對於胸懷大志的劉秉忠來說,這樣的工作顯得單調乏味,無法充分發揮他的才能。他常常感到鬱鬱寡歡,不甘心就這樣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一日,他將毛筆投擲在書案上,感嘆道:“我家世代為朝廷所重用,難道我寧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只應該隱姓埋名,以待時機,以求有朝一日再施展自己的鴻鵠之志。”經過深思熟慮,劉秉忠辭去官職,選擇了隱居武安山中,踏上了追尋自我、尋找機遇的道路。
武安山山巒起伏,綠樹成蔭,溪流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劉秉忠在這裡結廬而居,過上了寧靜而簡樸的隱居生活。他每日與青山綠水為伴,與詩書典籍為友,潛心研究學問,探索人生的真諦。在這段隱居的歲月裡,劉秉忠不僅深入鑽研了儒家經典,對《易經》《尚書》等著作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還廣泛涉獵道家、佛家的思想學說,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精髓。他的思想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昇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多年後,劉秉忠遇到了邢州天寧寺的住持虛照禪師。虛照禪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高僧,他在佛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虛照禪師聽聞劉秉忠的才華和抱負後,對他十分賞識,認為他是一個可造之材。虛照禪師勸說劉秉忠出家為僧,跟隨他修行。於是,劉秉忠剃度出家,披上了僧袍,法號 “子聰”,留居南堂寺,開始了他的修行之路。
公元1242年,乃馬真後元年。劉秉忠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年,燕京大慶壽寺的住持海雲禪師,應蒙古宗王忽必烈的邀請,前往漠北和林的藩邸覲見。海雲禪師,作為佛教界的一位高僧,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精通佛法,對世間萬物有著深刻的見解,深受忽必烈的敬重。
海雲禪師在前往和林的途中,經過雲中南堂寺,在聽聞劉秉忠的大名後,便慕名前去拜訪。兩人見面後,相談甚歡。劉秉忠對佛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廣泛涉獵,讓海雲禪師深感驚訝。海雲禪師認為,劉秉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若能將他引薦給忽必烈,必定能為忽必烈的大業增添助力。於是,海雲禪師邀請劉秉忠一同前往和林,拜見忽必烈,劉秉忠欣然應允。
劉秉忠拜見忽必烈後,忽必烈對這位身著僧袍卻氣質不凡的年輕人充滿了好奇,而劉秉忠也深知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他毫無保留地展現出自己的學識和見解。兩人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