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領不清,而應有廣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
“小不忍則亂大謀”,其核心就是一個“忍”字。所謂“心字頭上把刀,遇事能忍禍自消”。所謂“忍得一時之氣,免卻百日之憂”。
因此,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忍耐也是一種美德。這一觀點儘管與現代這種競爭社會不合拍,但是,很多學者已經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裡有些東西並沒有過時,相反,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如果運用於現代人的生活,必將使人們受益匪淺。其中,忍耐就大有學問,忍耐包括很多種。當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忍耐可以化干戈為玉帛,這種忍耐無疑是一一種大智慧。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曾問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我恨我,詭計欺我,則奈何?”拾得和尚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種忍耐裡透著的是智慧和勇氣。人生不可能總是風調雨順,當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災難時,-一個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發揮出奇制勝的作用。很多時候,因為小地方忍不住,而壞了大事,這是得不償失的。
三國時,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祁山攻打司馬懿,可司馬懿就是不出來應戰。諸葛亮用盡了一切手段,極盡所能地侮辱司馬懿,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侮辱總是置之不理。總之,司馬懿就是不出來與諸葛亮交鋒。等到蜀軍的糧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國,戰爭就這樣結束了。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司馬懿之所以不戰而勝,就是因為一個“忍”。
與別人發生誤會時的忍耐,那只是-時的容忍,比較容易做到。難得的是在漫長時間裡,忍受著各種各樣的折磨,而只為完成心中的理想。這種忍耐力是難能可貴的,但也是做人最應該擁有的一種能力。
人,貴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但屈就很難了,這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只要這個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幹,不管他忍耐多久,終究會有出頭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會更加富有魅力和內涵。人生很多時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誤解,忍耐寂寞,忍耐貧窮,忍耐失敗。持久的忍耐力體現著一個人能屈能伸的胸懷。人生總有低谷,有巔峰。只有那些在低谷中還能坦然處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過低谷,前面就是海闊天空。回過頭來,那些在低谷裡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難中掙扎的日子,那些在寂寞裡執著的日子,都會顯得彌足珍貴。
忍耐,這是一-種寶貴的人生財富!
大凡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世界這麼小,你不碰我,我還會碰你,關鍵是如何看待,如何處理。得饒人處且饒人,相逢--笑泯恩仇。--張笑臉,一句誠懇的道歉,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冰釋前嫌,何必為區區小事而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呢?
沒有爬不過去的山,也沒有蹼不過去的河。忍一時的委屈,可以保全大家的寧靜、和諧,並不損失什麼,反而還會贏得一個更為寬闊的心靈空間。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