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吃道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新建一家大型重工業製造廠是非常難的。硬體裝置其實最好解決,但人員方面是最大難關。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從別處拉一套人馬過來。
如果這套人馬本身就經歷了多年磨合,有足夠的組織和紀律,那麼企業組建的時間將大大縮短。
國內在建國早期就經常這麼幹,從工業達地區的某個工廠院校直接拉一批人到異地再建一家廠校。度快,效率高。
周青峰接受國內那堆國企爛包袱也用類似辦法。只要剔除冗員,加強管理,大部分企業幾個月就能起死回生。否則‘聖光’沒可能展的如此迅猛。
集團從大毛二毛家撿破爛也是同樣套路。搬裝置回來還不夠,要重新招聘培訓人員。如此還不如把原班人馬高薪拉來重建,能省很多投資和時間。
按照周青峰的經驗,只要把三分之一的骨幹拉過來,剩下三分之二用國內人員填補,這就足以揮以老帶新的效果,還能提升流動性,灌輸新鮮血液。
黑海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有幾萬員工,是可以造航母的大型重工企業。
它將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逐漸凋零,乃至破產。最終只剩千把人看守長滿雜草的空蕩廠區,其餘人等自謀出路。
現在的‘尼古拉耶夫’也面臨同樣問題,沒有訂單,沒有撥款,全靠出售廠裡的資產維持。拆掉‘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就是無奈之舉,出售‘瓦良格’號更是如此。
按說有‘聖光’掏錢,‘尼古拉耶夫’的命運應該會更好些。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沒‘聖光’插手,這家造船廠還能苟延殘喘個十來年。
有了‘聖光’......三年都撐不住!
如今才兩年,‘尼古拉耶夫’就有大量職工流失。一則是續建‘瓦良格’好用不了那麼多人,二則是技術骨幹被大量挖走了。
挖人的就是‘聖光’。
馬卡洛夫廠長對此是無可奈何,他養不起那麼多職工,只能讓其離開。而歐美又不需要‘尼古拉耶夫’的技術人員,這批人很容易就被‘聖光’僱傭。
受僱之後的船廠人員不會立馬離開。他們只是換個身份待在‘尼古拉耶夫’指導續建。就是簡單的給足工資,改善管理,立馬讓船廠的工作效率提升十幾倍。
有示範效應後,投靠‘聖光’的人就更多了。
不單單是製造航母的‘尼古拉耶夫’人心浮動,就連設計航母的列寧格勒涅瓦設計局也是如此。
其局長安東諾夫這兩年不停帶隊到國內來活動,每來一次就能拿一筆錢,順帶留下一批人。每次不過一兩萬美元而已,花費不多。
“‘聖光’正組織人員,準備建一家船舶設計和製造企業。經過兩年的準備,人員基本都齊了。近一半是我們的人,此外還有一批日本工程師。”
馬可世還真不知道這事。
馬卡洛夫繼續說道:“據說集團要在浙江沿海一帶選址建廠,先從散裝貨輪和集裝箱貨輪開始入手,後期要製造lng運輸船和高階郵輪。”
馬卡洛夫說著說著嘆氣道:“‘聖光’壓根不是來輸血的,它是來吸血的。等‘瓦良格’號離開,我們造船廠就會暴斃。”
老廠長年齡大了,一身重病,拖著殘驅為工作奔走。馬可世再次提議他也可以離開,但對方毫不猶豫的搖頭。
“我拒絕了。‘聖光’的人多次勸我,他們給我準備了高薪,還說可以給我治病。但我拒絕了。我不是怨恨,我只是不能離開。得有人留下來撐起最後的尊嚴。”
馬卡洛夫坐在廠裡的物料堆放區,百米外就是南布格河,沿河再流一段距離就是入海口。航母去試航了,大部分職工沒活,坐在河堤邊休閒。
眼下廠裡職工的情緒還算穩定,有能力的人都找到了新工作。他們對未來報以樂觀態度的,對‘聖光’更是頗有信心。
這兩年‘聖光’集團給‘尼古拉耶夫’帶來幾千萬美元的收入,讓造船廠一度有起死回生的假象。
現在大毛二毛家,美元的購買力可相當高。一美元就能讓人快快活活,舒舒服服的在莫斯科過上二十四小時的好日子。
‘聖光’給‘尼古拉耶夫’帶來美元,還帶來大量商品,又把美元從職工手裡賺走,留下大量時尚產品。
這其中大多數都是‘聖光’旗下的家電,包括冰箱電視洗衣機之類的。其質量和外觀比歐美貨差些,但價格便宜太多,很受歡迎。
只是職工高興,老廠長馬卡洛夫就高興不起來。
“‘尼古拉耶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