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歷史時刻 (第3/4頁)
落筆生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蕭易寒至今還記得,當看到自己在書裡面研究了很久、很透的故宮,真正、真實地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就像見到了日思夜想、魂牽夢繞的佳人,那種無與倫比的圓滿感覺,是多麼的奇妙……
這應該算是理論與實際結合,用目標和到實地獎勵來激發學習慾望,這是一種特別的——激勵教育法。
“越到後面,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情況,我先口述一遍,然後又在風景名勝、歷史風物或者是秘地現場給他講一遍。到後來突然發現,我竟然懂了這麼多……”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正如你們兩個一樣,成長到現在,肯定有著與眾不同的才華,我們國家甚至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大,可想而知,人才興盛猶如過江之鯽。當有一天,我們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時,如果我們能夠集合我們這些人的力量,整合起來,高效發揮出來,我想任何的難題,都將會迎刃而解。”
“在古代時,由於地理認知及活動界限,國家文明的存在形式以傳統農耕文明為載體等原因,於是我們受到了距離和資源的限制,無法整合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才會出現以地域為界線的封建朝廷,東半球和西半球在經濟、政治、科學、人文等方面根本無法交流,只能各顧各的。”
“資源的限制可沒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比如說很簡單的,白開水。我們國家很早就有喝熱水的傳統,但是要讓白開水普及到普通老百姓,還真是非常的不容易。”
陳弋霈和方濟不禁不約而同地問道:“為什麼?”
“因為缺乏燃料!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名列第一,比糧食還重要。”
“糧食種下去總有幾分收成,但是柴火卻是越砍越少。中國幾千年歷史基本就是這樣一個迴圈,隨著人煙繁盛,大量的樹木被砍伐作為燃料,開始能源缺乏,然後是生態災難,再加上瘟疫和戰爭,人口大量減少,自然生態恢復,大亂之後大治,週而復始,形成一種週期性的迴圈。”
“這個我還專門研究過,拿實際資料來跟你們說吧!在清朝前期,就是公元1644年-184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為21%-17%,1644年中國總人口大致是2億人,滿清入關戰爭消滅了近1億人口,後來歷經幾代休養生息,到乾隆年間恢復到2億人,人口的增加,讓森林覆蓋率從21%降到17%。”
“到了1911年清朝末期,中國總人口增長到5.5億,森林覆蓋率也降為15%,然後是幾十年戰亂,到1949年,中國總人口是5.4億,森林覆蓋率降為12.5%。”
“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
“說明中國即使透過引入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但是如果生產力水平停留在農業文明階段,中國人口的上限就是5億人口左右。”
“制約這個人口上限的,就是柴火,也就是現代所講的能源。”
“直到工業革命,出現新能源諸如蒸汽機、電力、石油這些技術奇點,這個桎梏才被打破。”
“所以說,我們既需要方濟的‘宏觀醫術’,找出瓶頸在哪裡,然後還需要陳弋霈的‘前沿科學’,來打破制約我們的限制。”
“我想,我們這個時代,也會有著制約我們的瓶頸。”
“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突破95億,不知道我們人類是否想過這種人口的增長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生存空間及承載力、自然資源、氣候、城市環境,以及隨之而來的糧食問題、土地問題、社會問題、資源問題和能源問題。”
“當人口數量真的超過了地球所能承載的極限時,會發生什麼呢?”
“會不會演變成‘老鼠的烏托邦’這個實驗那樣,如果哪天人類社會人口密度達到崩潰的地步,人類的社會結構也將會崩潰,可能也會導致整個人類的群體滅亡。從而出現被稱為‘第二次死亡’的這種社會崩潰,這會不會成為人類的最終命運?”
“在過去這幾千年來,人類靠著自己的智慧,不斷打破食物匱乏與資源緊缺的壁壘,不斷開闢出廣闊空間、創造出新的迴圈。人類懂得反思、能夠遠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最終,人類的走向會如何,我們還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驗證。”
“可以預見的是,在長久的將來,將會出現人類世界從未有過的超級瓶頸,史無前例的馬爾薩斯陷阱,地球將容納不下越來越多的人。”
“到時候就要看我們這個時代有沒有人能夠找出破除這個限制的方法或者技術奇點了,也許是創造出曲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