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為當年曾經大殺李氏宗室,武則天擔心她死之後,李氏宗室為了報復,也會躪藉屠戮武氏,便用心良苦地讓諸武和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顯一起宣誓,告天地於名堂,銘之鐵卷,藏於史館,永相和好。從血緣上來說,李氏和武氏都是近親,但後來事實是,這些人最終還是為了權力互相殺戮,多次血濺大明宮。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經81歲的武則天終於臥病不起,居住在迎仙院。一向狐假虎威的張氏兄弟眼見靠山將倒,便圖謀作亂。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發動了兵變,羽林將軍李多祚率兵殺入玄武門,將張昌宗、張易之斬殺在迎仙院院左。武則天聽到變故發生後,阻止已經來不及。這時候,張柬之等人入見,請求武則天傳位給太子,武則天悶悶不樂,重新回到床上躺下,一言不發。顯然,她不願意放棄權力,但也深知大勢已去,局面已經不由她所控制,是以只能以沉默對之。
在張柬之等人的擁戴下,太子李顯即位,復為中宗,恢復唐國號,徙武則天於上陽宮。至此,長達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中宗復位後,將朝廷從洛陽重新遷回了長安。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的仙居殿,終於結束她奮鬥而傳奇的一生。臨終前,武則天神志異常清醒,立下遺囑,內容包括去掉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和高宗合葬在乾陵等。並叮囑只許為她立碑,不許立傳,這就武則天無字碑的來歷。
中國有兩塊著名的無字碑:一塊是漢武帝在泰山立的。漢武帝到泰山封禪時,登上山頂,感覺泰山太偉大了,“蔑矣!盡矣!無以加矣”,因為無法表達,於是立無字碑;另一塊便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為一塊完整的大石頭,高達7米。關於立無字碑的目的,武則天本人並無說明。後人猜測很多,有人認為她覺得自己功勞太大,難以表達;也有人認為她知道自已死後一定會引起沸沸揚揚的議論,所以乾脆不寫墓誌,任由眾人評說。
一 貞觀之治(1)
隋朝末年戰火紛起、連年戰亂,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拿魏徵的話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可見唐朝建國之初,面對的便是一個相當淒涼的局面:經濟凋零、國庫空虛、文化衰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用賢勤政,主動採取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結果政績相當卓著,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武功鼎盛,民族關係融洽,歌舞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貞觀之治”,成為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太宗也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並盛的皇帝。
根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這是一幅相當動人的社會圖畫:朗朗乾坤,牛馬遍野,谷價低廉,太平世界,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此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
太宗能夠做到這些,主要是因為他懂得“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太宗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9年),當時“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貞觀政要·安邊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煬帝即位後荒淫奢侈,大興土木,遊幸無度,皇帝坐了不到14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唐太宗本人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看到農民起義軍的強大力量,認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隋煬帝楊廣的破家亡國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興衰取決於帝王行動的好壞,因而勵精圖治。他曾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面來,總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慾太盛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加重賦稅,加重賦稅民眾就要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有危殆,國危了人君那得不喪亡?我經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慾。”
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太宗甚至親祭先農,躬御耒耠,耕於千畝之甸,使觀者莫不駭躍。京畿地區曾發生大面積的蝗災,莊稼大受損傷,太宗親自視察災情,還氣憤地抓起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