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匆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能叫雷鋒吃虧,以物質文明鞏固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促進物質文明來形成千百個雷鋒成長且源遠流長”的提法,曾經在華為內部產生很好的溝通效果。華為總裁任正非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並有意識地利用這種民族主義精神去凝聚員工。與海爾不同,華為公司有不遜於外企的高薪及大方的內部股權制度。曾有報道說華為高層領導不設專車,吃飯、看病一樣排隊,與員工付同樣的費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努力保持上下平等。這種“革命集體主義”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但一段時間內它的強大戰鬥力卻讓對手們聞之膽喪!
聯想建立的是一個類似於西方個體主義的企業文化。大家對楊元慶在聯想公司推行直呼其名的做法可能印象較為深刻,看起來是小事,其實質是在用平等觀念改造中國的根深蒂固的等級文化。聯想的文化不高調,不強調新舊傳統中的那些集體主義觀念。聯想的四條價值觀(“服務客戶,精準求實,誠信共享,創業創新”)中的“誠信共享”與精神資源有關。公司的標準解釋為:“我們誠實做人,注重信譽,坦誠相待,開誠佈公;我們尊重他人,注重平等、信任、欣賞和親情;我們分享遠景,相互協作,共享資源,共同發展;我們把個人追求融入企業的長遠發展之中。”不諱言個人利益,平等,尊重,信任,分享。所以聯想的個體主義文化是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自我複製能力的。
三個企業的精神資源各異,一段時間內都比較成功,但也都存在各自的問題。要找到一個精神資源,擔當為廣大的中國企業提供“精神核子彈”的重任,看起來還離不開儒家。中國臺灣地區的王永慶和張忠謀,作為兩代華人企業家的傑出代表,一個走傳統的家族集體主義,一個走西式個體主義,但在創造性地利用儒家精神資源方面,做得比內地企業要好。與西方新教改革幾乎同時出現的王陽明的“心學”,對個體、個性的發現與重視,對於儒學的現代化,都有很大的意義。只是“心學”牆裡開花牆外香,在日、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有點像新教那樣剛開始在英倫、北歐發展),可惜在中國內地卻只任其在寂寞中花開花落。
我們的精神資源應該是什麼形態,是否一定是“儒學”,恐怕誰都不敢妄充先知。但是這樣的問題是大家都要面對的:工資、獎金、股權能“買到”員工表面上的投入,員工對企業的深度認同則需要價值觀層面的統一,需要一個共享的精神資源;同樣,經濟理性、法律理性也許能解決溫飽問題,能解決小康問題,但很難帶來一個高度發達、長期繁榮的國家。
。 想看書來
洗腦與企業文化(1)
洗腦企業天天教育員工,卻不知建立雙贏的企業文化的要義是教育僱主,教育上司。
企業文化是一個很難寫的題目,因為幾乎每個愛想點事兒的人都各有一套關於企業文化的理論,要想寫得讓大家看了覺得有道理,放棄自己原先的理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來看企業文化的教科書定義。MIT的沙因(Edgar Schein)於1992年所著的《組織文化和領導力》一書迄今為止是這個話題的權威:文化是一群人在解決適應環境和內部團結的問題時習得的、成體系的一系列基本預設(basic assumptions)。這些預設在實踐中卓有成效,所以被認為是正確的,被當做解決問題時正確的感知、思考和感覺(perceive; think and feel)的方式教給新成員。他還有一個著名的說明文化的三個層次的睡蓮模型(waterlily model)—水面上的花和葉是文化的外顯形式,包括組織的架構和各種制度、程式;中間是睡蓮的枝和梗,是各種公開倡導的價值觀,包括使命、目的、行為規範等;最下面是睡蓮的根,是各種視為當然的、下意識的信念、觀念和知覺。簡而言之,企業文化是基於預設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產生制度,約束行為。
企業需要文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各種理性控制制度很昂貴,而且永遠無法百分之百地涵蓋員工的工作行為,在知識密集型企業尤其如此。所以需要企業文化這個塑造人的行為方式的軟性工具。
沙因定義的企業文化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適應環境,一個是內部團結。與此相關,文化約束人的行為也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技術性的維度,解決的是怎麼去做、怎樣做才對的能力問題(capability);另一個是社會性的維度,解決的是願不願意做的主觀能動性的問題(motivation)。前者與企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