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於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於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於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闢果提、海穆,儘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裡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徵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後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侷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儘管不無誇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於對女僕闢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場海上風暴,寫得氣勢磅礴,生動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師,小說的字裡行間,常常可以讀到他那詼諧風趣的聯珠妙語和誇張的漫畫式的人物勾勒。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1867年再版前言
正如本書初版時,我在前言中寫到的那樣:我很難去想象該書已脫稿,也很難為它寫序。我對本書一直懷著很強而不減的感情,併為它感到既高興而又遺憾。高興,是因為我終於如期完成了它;遺憾,是因為我不得不和我的那麼多夥伴分手——雖說我怕我的讀者並不這麼相信也難以體會我的個人感受。
除此之外,無論我為什麼而講述這個故事,我是全身心投入地去講述的。
也許,讀者聽說我花了兩年痛苦地構思此書後並不會有什麼感觸,同樣聽我說我在寫完這本書時感到我把自己的某部分也交給了那陰影裡的世界,讀者也無所謂。可是,我只能說上述的話,除非再加上坦白地承認: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會像我在寫作時那樣相信這一切都彷彿是真的。
我當年對那本書說說所想的至今仍然如此,再次請讀者相信。在我所有的書裡,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對於我想象中創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個溺愛的父親,從沒人像我這樣對他們深深愛著。可是,正如許多溺愛的父母一樣,在我心底深處有一個孩子最為我寵愛,他的名字就叫大衛·科波菲爾。
“都雲作者痴”——代譯序
石定樂
狄更斯一生創作了十四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及許多中、短篇,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這本《大衛·科波菲爾》了。以至美國當代文學評論家喬治·H·福特寫道:“也正像《哈姆雷特》一樣,由於它(指《大衛·科波菲爾》)是作者的作品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因而受到了損失”①。喬治·H·福特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我們不少讀者由於早年在童年時期讀過這本書,便認為已把書中菁華吸收殆盡了。
……………………
①見其論文The Introduction to David Copperfield。
的確,不少孩子讀這本書時,都認為這書是為孩子寫的(我也曾這樣想)。因為狄更斯花了心思,在許多地方,他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描寫人物和事物,使孩子能心領神會,感到這是為他們寫的。可是,當人們走出童年後重讀這本書時,又會發現這是一本遠比留在我們記憶中更為沉重、更令人傷感的書。
一般來說,一個作者的處女作中往往會留有他(她)的大量自我。可是,如果我們想在狄更斯的小說中找他的“自我”,無疑應開啟這本《大衛·科波菲爾》。為了更好地理解狄更斯用心血寫就的這本書,我們先簡單地對狄更斯的童年做一番回顧。
一八一二年二月七日,一個星期五(和大衛·科波菲爾的出生日一樣,也是·星·期·五!),查爾斯·狄更斯出生在蘭德波特。他的父母生了八個孩子(其中兩個夭亡),查爾斯排行為二。狄更斯回憶童年時,能回憶到兩歲時的事。他常告訴他的友人約翰·福斯特,儘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