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3/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候取得二位數的經濟增長率的,那就是世界其他國家如果能取得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增長率就很高興了。凡考慮到這個國家擁有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人,都會贊成把鄧小平譽為“對世界大事的程序產生了最深遠影響的人”。那裡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的“復辟”———中國從來就沒有過特徵明顯的資本主義。市場與計劃的結合以及對外開放,使這個國家進入了無人涉足過的歷史新領域。
1986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關鍵時刻,面對複雜紛紜的國內國際關係,鄧小平這位82歲的老人,該如何決策中國的未來?
到了這年的9月2日,新華社突然釋出了一條短得只有100個字的訊息———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六十分鐘”節目記者邁克華萊士的電視採訪。鄧小平回答了華萊士提出的有關中國經濟改革、中國的統一、中美關係、中蘇關係等方面的問題。
別看這訊息字數不多,然而卻令全世界所有記者都驚羨不已。記者們一方面羨慕華萊士能夠採訪到鄧小平,另一方面更關心的是華萊士採訪到鄧小平什麼了?
鄧小平到底說了什麼呢?有沒有什麼新的聲音?顯然官方沒有透露任何細節。而華萊士本人也是守口如瓶。
這更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好奇。一些新聞記者們就像削尖了腦袋似的想從中挖出獨家新聞,哪怕能得到一點風聲也好。
9月2日這天是星期二。而華萊士主持的“六十分鐘”節目的時間表是固定的,只能在每個星期天的晚上黃金時間播出。也就是說要等到真相大白還得4天時間。
作為同行,華萊士也只能跟他的各國記者朋友不無遺憾地說:“在這次談話播出之前,我們不會透露任何內容。我相信你們能理解。”
這對於關心中國關心鄧小平的人們,甚至全世界的政治家們來說,更加激起了他們的興趣。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為了讓自己的獨家新聞造成轟動效應,也算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中國方面的沉默,美國方面的封鎖,使這次採訪更加增添了神秘的面紗。
儘管如此,華萊士也按捺不住成功採訪鄧小平後的激動和喜悅。他有些驕傲和自豪地告訴那些窮追不捨的同行們說:“鄧小平在談話時很幽默,看起來在休假後很健壯。鄧小平在接受採訪時,非常樂於提供訊息。”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人們期待著星期天的到來。
1986年9月7日,當精神矍鑠的鄧小平那慈祥的面孔出現在美國的電視臺時,人們從這張熟悉的滿臉春風的面孔上,再次領略了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和超群智慧。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不負眾望。美國轟動了!世界轟動了!
華萊士在全球掀起了“鄧小平熱”。在將近一週的時間裡,世界所有重要媒體的輿論都集中到鄧小平身上,以最快的速度報道了鄧小平與華萊士的談話。
一時間,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話成了熱線,許多電視臺要求購買該談話的播放權。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接受一對一的電視採訪。也是繼6年前他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的採訪後又一次對自己智慧、才能和勇氣的“考試”。
鄧小平多年來一直是中外記者追逐採訪的物件。許多記者都以能採訪鄧小平為一種光榮。此前,要求鄧小平接見的外國新聞記者的名單已經排成了長隊。但這樣的機會是非常少的。鄧小平一般情況下是不接受記者採訪的,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那種“少說空話,多幹實事”的人。
而這一次,鄧小平之所以接受華萊士的採訪請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想借這個機會同美國人民見見面,使美國人民更好地瞭解他,瞭解中國。說了解他,其實就是透過他了解中國。祖國對鄧小平來說,就是母親。
而為了能成功地完成採訪鄧小平的任務,華萊士事前就做了精心的準備、仔細的研究。為此,他閱讀了幾乎所有能夠找到的有關鄧小平的文字材料,其中鄧小平的小女兒毛毛寫她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的《在江西的日子裡》,從女兒的角度回憶父親的堅強、忍耐和堅定的信仰,給他的印象最為深刻。同時,為了製作節目,展示鄧小平崢嶸的鬥爭歲月,華萊士還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電視臺提供了一些有關鄧小平的革命經歷和工作、生活方面的影視資料。而為了增加節目的收視率,他還細心地要求中國方面把採訪地點定在中南海,而不是鄧小平通常會見外賓的人民大會堂。因為中南海無論在國外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