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2/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它實際上是俄國人的勝利。它不但充滿了所謂蘇聯的基本立場和觀點,而且還是含糊不清和模稜兩可的。只是由於從北京監督著這些活動的毛接受了中國代表團團長劉少奇的建議,才使這篇宣言得以順利發表。當時擺在中國代表面前的有兩種選擇:妥協和破裂。然而,正如後來發生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樣,劉在宣言上簽名絕沒有使毛改變他的以下觀點或判斷,即赫魯曉夫和蘇聯國內外的其他許多人已經變質為“現代修正主義分子”。
在會議結束時,鄧小平再次對赫魯曉夫說:“對於檔案中一些提法我們有保留意見,留待11月召開的世界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上再討論解決吧,為了國際工運的團結,我們已做出了一些讓步,這也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誠意。
□鄧小平再次掛帥出征莫斯科舌戰赫魯曉夫。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所有領導人親自到機場迎接凱旋。
1960年11月,鄧小平和劉少奇一起,率領中共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81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會議前夕,蘇共散發了一封長達6萬字的攻擊中共的信件,致使會議初期又發生了尖銳的爭論。
中共代表團抱著互諒互讓和顧全大局的精神,在會上會下做了多方面的工作,使蘇共也採取了協調和妥協的態度。最終,會議透過了《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宣告》,中蘇矛盾得到緩解,出現了改善關係的轉機。會後,劉少奇應蘇聯方面的邀請,以國家主席的身份對蘇聯進行了訪問,鄧小平率團回國。
1961年1月,鄧小平在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作了關於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報告,全會對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會議期間的工作表示滿意。
1961年10月,蘇共召開第二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出席會議。會上,赫魯曉夫公開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進行攻擊,周恩來在致辭中批評了這一做法。但在蘇共的煽動下,周恩來受到了圍攻。為此,周恩來憤然退出大會,提前回國。中蘇關係再次惡化。
1962年4、5月間,蘇聯在中國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區進行顛覆活動;10月,中國軍隊對印度入侵中國的行動進行自衛還擊。與此同時,蘇聯和美國就禁止核試驗和防止核擴散問題進行談判,企圖禁止中國發展核武器。在這種情況下,從1962年12月到1963年3月,中共發表了8篇文章,對蘇共此前的一些責難進行答辯。1963年3月30日,蘇共中央發表致中共中央的公開信,在許多問題上攻擊中共。6月14日,中共中央發表了題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建議》的覆信(簡稱《二十五條》),反駁蘇共的攻擊。此後,蘇共用各種方式指名道姓地攻擊中共,並無理驅逐5名中國駐蘇聯使館人員和留蘇研究生。
1963年7月5日上午10時30分,鄧小平率領中共代表團抵達莫斯科,與蘇共舉行兩黨的高階會談。
蘇共中央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了歡迎宴會,赫魯曉夫也親自出席。當然,和前幾次一樣,宴會上的氣氛依然充滿著火藥味。李越然是當時的翻譯,他對這次會議有詳細的回憶和記述:
赫魯曉夫祝酒時說:“我們還是希望兩黨能夠消除分歧。蘇聯共產黨已經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對中國共產黨是懷有友好的感情的。”
鄧小平神情莊重地表示:“我們也是帶著團結的願望、友好的願望到這裡來的。我們真誠希望消除分歧。”
赫魯曉夫馬上宣告:“蘇共‘二十大’、‘二十一大’、‘二十二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我們將繼續堅持。”
意思很明確:消除分歧,實現團結,只能是你們接受我們的觀點。
鄧小平搖搖頭說:“即使分歧一時消除不了,也可以保留各自的觀點,不要把意識形態的分歧繼續擴大到兩國關係上。”
赫魯曉夫有些急切,話講得很快:“至少應該做到互相在報刊上停止攻擊。”
鄧小平明確指出:“你們發表了告全體黨員書,你們片面地攻擊我們,講夠了。我們不攻擊!不用攻擊性言詞。但我們還沒有表示態度呢,我們要表明態度,在適當的時機表明態度。”他微微一笑,重複一遍,“我們將表明自己的態度,叫兩黨全體黨員瞭解雙方觀點。”
赫魯曉夫將餐刀敲響菜盤:“要團結就必須停止相互論戰!”
鄧小平接著說:“停止論戰是中國共產黨早就提出的建議,你們一直沒重視,不接受我們的正確意見,實際上一直在攻擊我們,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這種攻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