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多方征戰 (第1/3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宋朝,開寶年間。
“這個年齡倒是不錯……就是不知道他有多少個兄弟了。”趙匡胤評判,反正已經明確了窩闊臺並非是長子,也並非是幼子——他也是清楚北邊的一些民族並不像中原一樣,反而是更樂於將家業交給幼子。
但不論如何,窩闊臺非長非幼,又有不知道多少個兄弟,而蒙古的繼承製度又並不完善,那麼若是他們能在成吉思汗死後繼承的問題上鬧出點矛盾爭端就非常符合大家的期望了。
趙匡胤之所以會這麼想,純粹是因為他對於那個後來的大宋壓根不抱有什麼希望。
成吉思汗的心性和能力已經充分展現,即使是敵人,即使是外族,即使是並不符合中原倫理觀,趙匡胤也得對其贊服。草原想要統一,需要這樣的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但強有力的領導者的目光絕不會停留在草原上。
若說像是金人那樣,南進了一部分後就受限於國內紛爭和自身力量不足,不得不停止腳步也就罷了,畢竟成吉思汗固然強大,但他的後人可未必能有他的水平;
只是,神蹟在關於明朝的故事中、在窩闊臺的概述中,已經將這個僥倖的可能全部打碎。
“元世祖啊。”在太祖過後,又有一個世祖,而窩闊臺這個太宗又攻克了金國。這些最起碼能夠說明一點:蒙古的軍事狀態在他們入主中原之前,都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他們的作戰熱情,同樣保持在了一個較高水平。
“女真人並不能算是遊牧起家,”趙光美道,“這和蒙古還是有區別的。”
對於這個問題,趙匡胤則更關心其中的一個部分:“遊牧民族……雖然我大宋此時與北方諸民族並不接壤,但契丹也算是遊牧民族。他們具有的特性朕也有所瞭解,但是蒙古假若真的能夠做到壓服遼闊草原又南下中原,他們的軍隊紀律必定非常嚴格。”
這個紀律當然不是說什麼不擄掠民眾之類的,趙匡胤根本沒覺得蒙古一類的遊牧民族的軍隊會做到這一點。這個紀律指的是作戰紀律,聽從指揮,排程得當,絕不違背軍令……能做到這些,就足以稱雄一方了。
【在統一了蒙古諸部後,成吉思汗還順便向周邊的其他各個部族派遣使者,責問他們他們收容成吉思汗的敵對部族,是否是打算與蒙古人為敵;繼而表示,如果不打算成為蒙古人、成吉思汗的敵人,那麼就要歸順於蒙古的統治下。】
【蒙古草原上的這些部族紛紛選擇歸附;但是西南方向的吐蕃則拒絕投降,還驅逐了蒙古的使者。】
【因此,成吉思汗便將吐蕃視作了敵人,也將是他繼續攻打的目標。】
【不過,為了防止挨著蒙古和吐蕃的西夏與吐蕃交好,到時候在南下遠征的蒙古大軍的背後捅刀,便打算先滅掉西夏,掃清南征的道路。】
【在他稱汗的前一年,成吉思汗就曾親自帶領軍隊南下。】
【而西夏雖然承平日久,但早先也發現了草原上的力量變動,又有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曾派遣使者想要約西夏一同夾擊成吉思汗,西夏雖然最終並未答應,但也開始加緊了防守準備。】
【因此,西夏此時已經開始變得難以攻打起來,他們堅築城池,加強城防工事,準備嚴防死守,打一場長期戰爭。】
【於是,成吉思汗在稱汗前的第一次攻打西夏作戰就遭遇挫敗,這不僅是因為西夏的準備,也是因為這實際上應當算是蒙古大軍第一次進行攻城作戰,第一次與中原風格的防守交鋒。】
【成吉思汗在位期間,算上第一次攻打西夏,總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征戰,稱汗前一年、元太祖二年、四年、十二年、二十一年,直至二十二年西夏投降,歷時二十三年。】
宋朝,雍熙年間。
趙光義對此半點不意外,還覺得非常有道理:“要是西夏那麼好打,朕怎麼還會讓他在那裡自立稱帝?”就是因為不好打啊!
定難五州那塊地方,本來就是一個關鍵要地,進可攻退可守,當地的民風還頗為彪悍,也正是因此才能在唐末的混亂中保有一席之地,也正因此自己才沒能控制住。
看看,這號稱一統草原的蒙古人都用了二十三年才打下來一個西夏,二十三年啊!
這還不是那種一直拖著拖垮西夏,還進行了五次大規模征戰,五次!蒙古人倒是可以騎馬,可以就地徵糧,既省時間,又能省卻一大部分的糧草花費,但是大宋可不能這麼做。
這麼想著,趙光義對西夏的獨立就越發心安理得起來。
宋朝,開寶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