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遼朝特色制度 (第2/3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難得打算和除了太子朱標以外的兒子們對話——在明太宗的故事之後,往往都是皇子小團體在聊天。
只見朱元璋和藹無比地問道:“你們幾個,覺得這遼的特色……君主政治制度,會是什麼?”
皇子們眼神交流,最年長的朱樉開口道:“兒子覺得,可能是,可能是他們的行朝?”遼特色的地方多了去了,就比如翰魯朵,但若是一定和政治制度直接掛鉤,且最為概括的說法,那應當還是那“行朝”。
金朝,天輔元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坐在神蹟面前,身旁是他沒有出征在外的幾個兒子和信任的大臣。
他並不關心這什麼遼朝的政治制度有什麼特色,他想的還是那個遼朝貴族前赴後繼謀反叛亂的事情。
作為在天祚帝時期的人,他對於整個遼朝謀反情況之多自然是清清楚楚——而這顯然和遼自己是從部落轉向國家的背景密切相關。當然,遼太宗死後的情況確實點燃、加劇了這種事情的發生,但最根本還是在於他們自身的根基情況。
那麼,遼會有這樣的問題:簡單說來就是繼承皇位的問題;他們大金,與遼頗有些相似之處的大金,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完顏阿骨打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能不能減輕這樣的問題?或者說,減少貴族們對於這種事情的參與能力?
【遼朝是一個遊牧王朝,即使他們一定程度上漢化,即使他們擁有者燕雲地區,但他們始終是一個遊牧王朝,根基是在草原上——而草原遊牧,最根本的一個表現就是四時移動,居無定所。】
【遼朝並沒有失去這樣的特點,遼朝的皇帝們始終都遵循四時遷徙的原則,因而,他們的中央朝廷、重要官署同樣也在四時移動,也就是“行朝”。】
【概括來說,遼朝是一個“行國”。這個國家的皇帝終年“隨陽遷徙”,居住在“行宮”;跟隨著皇帝“歲無寧居”的,是一個遊動的中央政府——“行朝”;行朝中的“行殿”則是皇親國戚,高官顯宦們的政治大舞臺;而扈從著皇帝的中央官署、臣僚也都在“行帳”之中。】
【這樣的政治制度,從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時期就已經出現,而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的貫徹,顯然是進一步固定和完善了這一制度,使其成為了遼朝的“根本之法”“祖宗之法”,終整個遼朝都未曾改變。】
唐朝,貞觀年間。
雖然已經猜到遼朝的特色制度和他們的遊牧本色必有關聯,但這樣的情況還真是讓貞觀君臣們開了一回眼界。
“這豈不是和草原上原本的部族有些相似嗎?”尉遲敬德道,他指的是那些終年在草原上游蕩放牧的部族,與一些歸附了大唐、在某一州縣定居的部族不同,那些部族依舊四時遷徙,首領也不例外,而處理各項事務的官員自然也始終跟隨首領不斷遷徙。
這並不奇怪,但遼朝,一個已經建國,且還設立了不少中原王朝官職的王朝,還維持著這樣的傳統制度,卻足以讓人驚訝。畢竟,之前南北朝時期,北朝也不乏外族,但他們大都最終也效仿中原王朝,建立京城,建立宮城,定居在裡面處理各項事務。
“所以,遼朝的幾個京城——也多半都是象徵意義,遼朝設立各個京城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便於統治一片區域,同時為了向漢制靠攏……而這些京城並不如大唐一般具有中心的意義和權力。”李世民推測。
畢竟,就連皇帝都始終遷徙,住在行宮中,中央朝廷也不曾固定在某一個京城,那遼朝的京城的權力和意義就已經被大幅度削弱了——皇帝所在,才是真正的核心,而不是某些名頭。
或許,之前神蹟中說遼朝的契丹人始終有著騎射的水平,連后妃也同樣如此,這種情況和遼朝一直施行遊牧式的行朝也有關係?
宋朝,開寶年間。
趙德昭對遼國的這種制度也頗為服氣,皇帝一直四處移動,朝廷也一直四處移動,中央官署也在四處移動……北面官一直移動,就連漢人為主的南面官也同樣跟著皇帝移動……
他想一想就覺得難以忍受。
【遼朝皇帝的行宮也可以稱為翰魯朵,而與遼朝中央四時遊動的制度相對應的,則是四時捺缽制。】
【捺缽並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地方,而是遼朝皇帝所到之處。】
【簡單說來,皇帝所居者,謂之翰魯朵;皇帝所至者,謂之捺缽。而到了捺缽之後,仍居於翰魯朵、也就是行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