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此曾經有不少人加以分析,羅列過*建國前後的衝突,歸結了幾項不同的原因。最突出者,有四:
一、政治強人衝突。這是指兩國的領袖私人不和。即是赫魯曉夫與毛澤東有個人的恩恩怨怨。原因一。
二、意識形態分歧。這是指兩國對馬列各有解釋。即是兩國間對未來世界革命的走向不一致。原因二。
三、國家利益有別。這是指中俄間的利益有矛盾。即是兩國為本身的利害問題未能達成共識。原因三。
四、地緣政治必然。這是指中俄的地理無可避免。即是兩國因地緣的接近在發展上引起磨擦。原因四。
縱觀以上四大原因,其中,以赫魯曉夫與毛澤東的互爭第一,被一般人在討論時當作為最熱門話題。其次,就是,上述二人及中俄兩國間對馬列及史大林主義的解釋,各執一詞,互不讓步。至於個別國家利益及彼此地緣關係所引起的磨擦,則較少地受到應有的進一步討論。
而事實上,剛巧是反過來。主次對易,才是真相。現時更多資料證明中蘇交惡是因國家利益造成的。其次,才是「意識形態」衝突。至於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個人恩怨」更是火上添油;另外,中俄兩國「地緣因素」自然不應忽略。中蘇關係交惡有長遠的伏因。中國人說,嚴冰三尺實非一日之寒。若要追根溯源,可以回顧更遠。
早在三十年代,那批曾在蘇聯受訓返華後在*中央成為代表及執行蘇共政策的「二十八個半塞爾什維克」集團份子,逐漸退出權力中心。這是中蘇雙方關係決裂的萌芽期。這是由於中國國情有別。以毛澤東為首的「紅區」派因「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取代了以「組織工人」為主的「白區」派,不但在眾根據地領導紅軍進行革命鬥爭,而且陽奉陰造地全不依循蘇共指示行事。著名的長征以後就更甚了。這種情況繼續至中國抗日勝利後。而且,尤應注意,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要取得同盟國援助對付德軍入侵,把共產主義陣營第三國際解散了;亦即是說,*及其它各國的共產主義團體從此各自獨立為政。同時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又與當時國民黨操縱的中國國民政府訂立「中俄合作條約」,並且,曾一再傳達叫*不要與國民黨爭雄。這時候的延安中央,續採陽奉陰違對策;甚至百萬雄師渡江南下,也是抗拒史大林意見的。歷史證明,蘇共史大林對中國革命的分析有許多錯誤;而且還經常採取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做法。例如,當他看到國民黨的確大勢已去後,便調回派駐國民政府的大使羅申,改派米高楊秘密去西柏坡,與毛澤東商討日後的關係。這是明顯地見風轉舵的表現。因為局勢已經非常明朗,中國未來的新政府將會由*執掌了。蘇聯至此再用共產主義陣營招牌,更多是為維持它在華的利益鋪路。因為蘇聯手上的中俄條約是國民黨主持下的政府簽署的,如今即將要換上新政府,新主人會是中國共產黨。從維護其利益與延續合法性,都有必要與*再打好關係。無可否認,面對未來國際局面,*歡迎這一變化。就先派劉少奇秘密訪俄,商談建國以後兩國關係,並提出了「一面倒」外交。史大林對*這一忠誠投靠立場當然樂意接受。於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成立後,第二日蘇聯便承認中國這一個新政府,並且互派大使,再同譜新關係。由此可見,在此之前,中蘇的關係是以利益為重的;特別是從蘇聯那一方來看,國家利益比意識形態重要。
*建國兩個月後,毛澤東、周恩來,一先一後,為取得蘇聯的互助合作訪俄,終於成功地簽署了中蘇條約。*獲得三萬萬美元貸款,另一五六項合作建設工程,又雙方談妥了中長鐵路及旅順大連港口的歸還期限。當然蘇聯方面亦得到好處,*發宣告承認外蒙古獨立。
1953年史大林死了,赫魯曉夫輾轉得領導權。本來他十分著意要與*的領導人保持良好關係,並且,特意於1954年訪華時提前把旅順大連歸還中國。所以1957年毛澤東率團赴俄參加十月革命四十週年慶祝。
在大會上,毛曾帶頭推舉蘇聯為共產陣營的首領。當年這一做法顯示,毛還沒有爭雄意圖。只是在同一場合上毛對未來的世局表達了他與赫魯曉夫不同的看法。尤其在有關核戰的問題上,兩人的意見可說是大相勁庭。
不過,中蘇這兩領導人的分歧,只是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他們那場口頭上的較量,不涉任何一國利益,極其量是理論之爭。至少還沒有影響兩國繼續正常交往。
現時許多學者同意,是1958年中蘇兩國在討論組建「聯合艦隊」及「長波電臺」時談判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