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沸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還想提倡以家庭為單位,讓每個孩子都養成默思的習慣。孩子們好動,不能長時間靜止下來,讓他們總是默思也不怎麼好,不過,兩分鐘左右的時間還是可以的。我曾經試著讓六歲的孩子默思過,孩子以為熬過了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實際也只有兩三分鐘而已。即使是這短短的兩三分鐘,只要每天堅持下去,就能養成好的習慣。
另外,我認為在學校推行默思也是一個好方法。讓學生學會短暫的沉默,即使是三五分鐘的短暫時間,也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國的有些寄宿學校就規定:學生們在鈴響後的一段時間內必須保持沉默。鈴聲一響,就禁止在走廊上奔跑、談話、說笑,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在室內保持沉默達十分鐘。據說這項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這個舉措是行得通的。養成習慣會無比愉悅實際進行靜思默想的時候,也許自己突然會覺得很奇怪,或是忍不住笑出聲來。一個人默思時容易為各種邪念干擾,眾人聚集靜思時,有失體統的行為也不足為怪。最開始的時候,出現這些情況都沒有辦法,但只要慢慢地習慣之後,默思期間就能將這些不足之處作為自省的契機,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注意到已經忘記的義務,更加明白地領悟到哪些事情應該努力爭取,哪些應該淡薄處之。繁忙時被壓抑在心裡的東西,在默思時能夠擺脫外部的束縛釋放出來,聽到平時側耳傾聽也聽不到的天籟之聲,猶如杜鵑在耳畔竊竊低語,但環顧四周又看不到它的蹤影。這時候,似乎在誰的指點下,突然明白了自己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心靈也變得猶如被天使擦拭過一樣明淨。
據有經驗的人說:“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常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愧。”“大慚愧”就是“自己覺得非常羞恥”的意思,可能有人竭力想盡早從這羞恥中逃出來。但是,這和受到別人羞辱的情況有天壤之別,意思是“領悟昨日的非,感受今日的是”,這和陶淵明在《歸去來辭》裡說的“覺今是而昨非”一樣,是一種從內心深處感到清爽的慚愧。
雖然對於繁忙的人來說似乎很難,不過,只是短短的五分鐘的話,無論多忙都能抽得出來。五分鐘不過是抽一兩支菸的時間,假如默思的時候正值客人來訪,也最好請他們稍等片刻。說得不好聽一點,這五分鐘跟小便的時間沒有什麼不同。
三、以體會人生真味為目標(1)
培養悲哀的感覺在最開始默思的時候,各種紛繁複雜的想*突然同時湧現出來,這時候也許還不如工作纏身的時候好。在這種情況下,默思帶來的反而是煩惱。假設以此為契機鍛鍊心志,也許能夠矯正過來。這和前面講過的內容有所關聯。有的人也許會輕視煩惱,但是默思的時候往往會感到哀傷、憂鬱。有的人也許會把它稱為煩惱或者妄念。我在這裡不想一概而論,毋寧說,更提倡我們每個人必須養成體會哀傷的習慣。
人生本來就是悲哀的,但“悲哀”絕不等同於“惡”。人生蘊含著悲哀,就猶如酸味中包含著甜是一個道理。我們在慢慢品嚐宇治地名,位於京都南部。——譯者注的玉露茶的時候,能夠慢慢品嚐到清淡中的真味,那是一種難以言傳的美妙滋味。人生的悲哀也是如此。自古以來,有種說法:“武士要知物哀”。我卻想把這句話倒過來:“知物哀者是武士,不知物哀者就不是武士。”
默思的時候,思索我們的命運,回顧我們迄今為止走過的人生之路,也許悲哀之感揮之不去。這時候有人若是沒有感到悲哀,說明此人的心靈還有待豐富。歌德說過:“吃麵包時不流淚的人,還不曾體味過人生的真諦。”從前的水戶烈公曾經扎過幾個稻草人分給子女,說:日日食三餐,時時勤思量,勿忘自身樂,源於農人苦。和歌。——譯者注以此在一日三餐時告誡他們謹記“粒粒皆辛苦”,這其實也等於提醒自己,自己一天三頓吃的糧食,包含了多少人的辛勞。只要這樣稍微考慮得深入一些,所有的人都會對身邊的很多事物湧起深深的憐惜和感恩之情。
一味地迴避這些感情並不是件好事。但話雖這樣說,卻並不是意味著要哀傷過度,以至於對人生感到失望和沮喪,也並不意味著悲觀地看待人生是可取的態度,但默思的時候,人會自然產生憂傷的感情,我將此也作為默思的目的之一。人在感到悲哀後容易變得陰鬱,但在實踐過程中會慢慢地體會到人生真味,默思的人也應該以此作為努力的方向,以體會到人生真味為目標而努力離不開意志的作用,所以,這其實也是對意志的錘鍊。決定意志努力的方向也即端正動機。擁有端正的動機到目前為止,我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