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宜興等地,正分兵四路,向南京推進,因此陳誠向蔣介石進言,要他改變戰略,離開南京,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長期抗戰。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國民黨人的“持久戰”思想(5)
西安事變期間,陳誠隨蔣介石被拘,失掉了隨身攜帶的兩個皮篋,所擬國防計劃、整軍計劃、公私函電、日記、建議等檔案均損失無餘。《陳誠先生*——北伐平亂》,第165頁。他在洛陽和蔣介石“策定”的“持久戰、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檔案也可能即失落於此時。儘管如此,上述1937年11月29日的電報說明,陳誠提出“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作戰方針較之白崇禧要早。
至於“積小勝為大勝”方針的提出,則白崇禧確有貢獻。早在1937年11月南京保衛戰期間,國民政府討論今後作戰方針時,白崇禧就主張“應改採游擊戰”。《王世傑日記》,1937年11月19日。〔臺北〕“中研院”版第1冊,第143頁。至1938年6月,蔣介石即指令李宗仁,在蘇北及兩淮地區開展“遊擊”。《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第667、673頁。
【三】蔣介石的“持久戰”思想
由於中日兩國國力、軍力相差懸殊,而中國又是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因此,蔣介石很早就認為中日戰爭必將是“持久戰”。1932年1月,日軍進攻上海閘北,蔣介石就在28日的日記中寫道:“決心遷移政府,與之決戰。”當時,日本軍艦可以直接開到南京下關,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以避其鋒。2月25日,蔣介石命何應欽從速準備第二期抗戰計劃,聲稱決心“與倭持久作戰,非如此不足以殺其自大之野心”。《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總440-441頁。27日,蔣介石決定軍事計劃大旨,其內容為“充實一切自衛力量,準備長期抵抗,以求最後之勝利”。《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總441頁。3月1日,國民黨在洛陽召開四屆二中全會,決定以西安為西京,洛陽為行都。這一決定顯示,蔣介石不認為洛陽是可以久守之地。1933年初,日軍進攻山海關,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城各口發生戰鬥。4月12日,蔣介石發表演講稱:“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有第二、第三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這樣一步復一步的兵力,一線復一線的陣地,不斷地步步抵抗,時時不懈,這樣長期的抗戰,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預計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一定有新的變化。”《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總552頁。蔣介石預估,中國單獨作戰的時間需“三年、五年”,則他心目中的全部抗戰時間必將更長。
蔣介石決定遷都洛陽時,分黃河以北、以南,長江以南,浙、閩兩省以及兩廣四個防禦區,說明這個時期蔣介石心目中的對日作戰地區在黃河、長江的下游和沿海地區,其根據地則在中原的洛陽和陝西的西安。1933年,蔣介石的目光開始轉向西南。其8月17日日記雲:“大戰未起之前,如何掩護準備,其惟經營西北與四川乎?”《蔣介石日記》,1933年8月17日,《困勉記》卷26。這是蔣介石以四川作為抗日根據地思想的開始。在他1934年的日記中,陸續出現“專心建設西南”,“經營四川”的記載,說明蔣介石更多地在考慮以西南,特別是四川作為抗日根據地。至1935年2月,蔣介石在重慶演講,明確提出“四川應為復興民族之根據地”,這就將計劃中的對日作戰的空間進一步擴大了。同年10月,參謀本部制定《國防大綱》,蔣介石派熊斌到華北征求各地將領意見,熊到山西,對徐永昌說:蔣先生看定日本是用不戰屈中國之手段,所以抱定戰而不屈的對策。前時所以避戰,是因為與敵為南北對峙之形勢,實不足與敵持久,自川黔剿共後,與敵可以東西對抗,自能長期難之。只要上下團結,決可求得獨立生存,雖戰敗到極點,亦不屈服。《徐永昌日記》,1935年10月15日,〔臺北〕“中研院”近史所版第3冊,第318頁。從徐的這一頁日記可以看出,蔣介石因為找到了四川作為抗日根據地,對日作戰的決心因而增強。1936年6月,蔣介石和英國財政專家李茲羅斯談話時更明確表示,中日戰爭爆發後,他將在沿海地區做“可能的最強烈的抵抗”,然後逐步向內陸撤退,最後在西部某省,可能在四川,“維持一個自由中國,以待英美的參戰,共同抵抗侵略者”。Frederic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