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益。每日極多不過二三刻工夫,不可懶也” ; “眼界不必太高”,意謂不要出手便欲躋身於古今作者之林,捐除文學青年動輒以文學大師為自我期許的毛病。“自謙不必太甚”,意謂天下督撫都是血肉之軀,中人以上之資,稍加以學,儘可造其堂奧,毋庸自卑。這是此教程的基本綱領。取法乎上(左、李、郭),能得乎中(官文諸人),則是此教程的教學目標。“每摺看二次”,歷時月餘,乃能儘快熟悉流行體裁。“然後參看古人奏稿”,則能斟酌今古,推陳出新,全面提升作文水準。這是具體教法。每日“二三刻工夫”,則是課時標準。當時軍務繁忙,曾國藩還來不及給他編寫教材。克復南京後,曾國荃回鄉修養,曾國藩便選取漢唐以來十七篇名臣奏議,編成二卷《鳴原堂論文》,供其專門研討。此是後話不贅。 日課規定之後,還要具體指示機宜:“弟文筆不患不詳明,但患不簡潔” ;“簡潔”為什麼比“詳明”重要呢?中央固然要了解詳情,但是每天看那麼多本奏摺,倘本本“詳明”,不但有傷目力,兼且勞瀆精神。政事繁劇,軍情變幻,能於紛亂中出以“簡潔”之筆,條分縷析,令讀者甫觀即得其要;較之“詳明”羅列,徒使讀者茫無頭緒,自然要好得多。所以,中央希望看到的奏摺,乃是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簡報,而不是細大不捐、泥沙俱下的詳稟。咸豐四年春,曾國藩兵敗靖港,在精神恍惚的狀態下彙報軍情,敘事“詳明”,但不“簡潔”,未能扼要說明事件的時間次序和因果關係,奉到硃批:“此奏太不明白。豈已昏憒耶?” ;亦是此後他極為重視“簡潔”的原因之一。同樣的錯誤,自不希望乃弟重犯一次,故於奏摺寫法,首標“簡潔”之旨。 奏摺寫作,除了上述大原則,細節上的注意事項也不少。例如,克復南京,曾國荃作為當事者,理應第一時間馳奏報捷,這份奏摺怎麼寫呢?距克復南京尚有大半年,曾國藩就為他預先設計了一個包括署名次序、行文格式的範本,曾國荃所要做的僅僅是填空而已: “金陵如果克復,當會同彭(玉麟)、楊(嶽斌)三人前銜,將大略情形飛速入告。摺首雲‘為官軍克復金陵,謹將大概情形先行馳奏,以慰宸廑,仰祈聖鑑事’;摺末雲:‘伏祈皇太后皇上聖鑑。再、臣等前接曾國藩密函:金陵如果克復,囑臣等三人先將大概情形會奏,早到京一日,聖懷早得寬慰一日。其詳細情形,仍諮由官文、曾國藩會奏;等語。除將詳細戰狀另諮楚、皖續奏外,合併宣告,謹奏’;其摺愈短愈妙。洪秀全之下落,銀錢之多寡,不可不說大概,此外皆宜略也” ; 彭、楊二人是水師統帥。攻克南京,陸軍功勞最大,但是水師協圍水面、運送糧餉軍備,功不可沒,故需三人會銜。摺首、摺末云云,是公文標準字樣。摺末的“再、臣等前接曾國藩密函”云云,則有如下深意:曾國荃是前敵指揮,但不是全軍統帥,那麼,大型戰役的戰狀,不應由曾國荃彙報,而應由欽命節制四省軍務的曾國藩彙報,否則即是僭越。可是,戰報從南京傳到安慶,再傳到北京,必然不如直接從南京傳到北京來得迅速。捷報“早到京一日,聖懷早得寬慰一日”;發乎非常之情,止乎非常之禮,所以曾國荃要以此解釋“越級上報”的程式錯誤。“詳細情形,仍諮由官文、曾國藩會奏”,可見領銜受此殊榮者,是官文,而不是曾國藩。官文遠在湖北,雖有派兵克復九江、籌餉支援前敵之功(實際操作則當歸功於胡林翼),但並未實際參與攻打南京,為什麼由他領銜呢?很簡單,出身論而已。官文是滿人,他來領銜,較由曾國藩這個漢人領銜,更易消弭朝廷對漢臣居功握權的隱憂,更能體現滿人治滿的優越性。所以,曾國藩決定由官文領銜,續奏詳細情形。“再”云云這段補充,以退為進,非常巧妙的平衡各方利益,為湘軍系人物在將來政局中繼續發生影響作了鋪墊。湘軍建立奇功,天下盡知,固非區區排位可以掩蓋,則並不會因此減損眼前的名望和事後的封賞;謙讓之際,不僅消除了中樞的戒心,還自然而然贏得了此後長期的政治信任。如果讓銜是學道有得之證,那麼,“其摺愈短愈妙”,則是閱歷有得之言。“賊酋”是死是活,一定要有交待,死要見屍,拿獲要錄口供,逃走要知去向和人數。“賊贓”若多,政府會以此作為賞金,而吝於撥款;若被將士私掠私分,能否懲治追繳,需要臨時判斷;若為數甚寡,似乎不合常情,容易引起物議,則應列舉事實加以澄清。首先入城人員,其封賞大大優於其他將士,那麼,開列請獎名單,是照實彙報,還是在功勞、苦勞之間斟酌取捨?那種方案最能平衡軍內各部利益?種種具體問題,決不能在倉促之間作出定論,所以,沒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