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頁)
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則佛門故事。
有個剛剛受了沙彌戒的年輕和尚,一心想當受人敬仰的大法師。他每天看著師父坐在那裡為眾生傳法,覺得威嚴無比,功德無限,心生嚮往,也想那樣受人膜拜。有一天,他對師父說:“師父,我什麼時候能像你一樣,坐在高臺上為眾生做開示?”師父指著旁邊的掃把和抹布說:“等你把地掃乾淨,把香臺擦乾淨就可以了。”年輕和尚一聽,非常高興,這太容易了,於是立刻拿起掃把掃地。
第二天早課結束,年輕和尚對師父說:“師父你看,這香臺一點灰塵都沒有,地上也沒有一根頭髮,算是乾淨了吧?”
師父搖搖頭:“明天繼續。”
隔天一早,年輕和尚又對師父說:“這次打掃比上次多花了一小時,你看乾淨了嗎?”
師父還是搖搖頭說:“明天繼續。”
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年輕和尚每次都用心打掃,可師父每次都說“明天繼續”。年輕和尚終於忍耐不住,把掃把和抹布扔到一旁,再也不打掃。
有一天,師父主動留下了年輕和尚,問:“這香臺多久沒擦?這地多久沒掃?”年輕和尚氣鼓鼓地說:“一個多星期了。”
師父又問:“為什麼不打掃?”
年輕和尚說:“我是當大法師,不是來打雜的。師父你曾說我打掃乾淨就能當大法師,可我把這裡打掃得一塵不染,你卻一直讓我打雜。”
師父說:“你可知佛陀弟子中有一位周利盤陀伽尊者?這位尊者曾因愚鈍而被家人嫌惡,後來他找到佛陀,問佛陀有沒有變聰明的辦法。佛陀只給了他一塊布,讓他擦鞋和打掃寺院。他每天都專心致志地擦鞋、掃地,終於有一天,他頓悟了:塵是執著,而非泥塵,智者棄之;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棄之;塵垢是無明,此外無他;智者清除此汙垢與障礙,即得解脫。他也由此獲得羅漢果。於是佛陀告訴信眾,清掃可得五種功德:自心清淨;令他心清淨;諸天歡喜;植端正業;命終之後當生天上。你把打掃看成了小事,卻沒想到這其中蘊含的大功德,做不好連愚鈍的人都不如。小事不願做,還談什麼大事!”
很多職場新人都是如此,眼高手低,覺得工作太簡單,沒有成就感,也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時間越久越壓抑,越煩躁,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適應性障礙,是由一些錯誤的信念造成的,心理學上稱之為“情緒ABC理論”,A是指ActivatingEvent(激發事件),可理解為事件開始;B是Belief(信念),可理解為事件起因;C是Consequence(後果),可理解為事件結果。ABC理論可以簡單解釋為:因為一些刺激性事件導致了負面後果,而原因就是錯誤的信念(比如王明輝的優越感)。通常情況下,ABC有三個特徵:
(1)“絕對化”的想法。比如,他必須對我好,我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很多新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諸如“我應該做更重要的工作”之類。這種想法忽視了“事物一直處於變化中”這個客觀真理,不可能永遠是天之驕子,也不可能永遠是乞丐,因此沒有絕對和應該。
(2)“總是”“一直”的想法。把有時發生或暫時發生的事情概括為“總是”,比如失敗過一兩次就覺得自己總是失敗,新人暫時做一些瑣事就認為以後會一直這樣。
(3)這是最壞的事。把發生過一次的壞事放大成最壞的事,比如失敗一次就覺得以後再也不會成功,暫時做基層工作就認為永遠得不到重用。要破除這樣的煩惱其實很簡單。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就行。
第2節。
你真的對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嗎?
你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對公司有多大影響嗎?
如果你犯錯了,會對公司造成怎樣的損失?
你做的小事真的是可有可無嗎?
難道公司會花錢來讓你做那些你看不上眼的瑣碎事情嗎?
學歷和經驗相比,哪個更加重要?
這是不是最糟糕的事情?
或者簡單點來想,周利盤陀伽尊者是一個連閱讀都成問題的人,他卻能從小事中開悟,可見再小的事、再簡單的工作也處處藏著知識。
沒人看好我
生活:前輩們看不起我,我覺得毫無尊嚴。
修行:不需別人看得起,只要自己看得起。
“我入職一個多月,情緒越來越低落,每天都很怕睡覺,因為很怕第二天起床去公司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