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此時海內外反袁人士如民黨之李烈鈞(唐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同學等),都麕集昆明,在唐繼堯領銜之下乃於十二月二十二日電袁世凱,要求其取消帝制,並以死刑懲罰帝制派禍首楊度等十三人。限袁氏於二十四小時之內公開答覆。限時答覆未到,原領銜人唐、蔡、李等乃於二十五日召叢集眾大會,通電全國,宣佈雲南獨立。群眾聞訊,立時歡聲雷動,列隊街頭,遊行示威,一發不可收拾,一個全國性的反袁大起義,便在昆明街頭正式的展開了。【史料參見同上各書】
雲南的三路護國軍
接著在雲南的原班領導人,發動組織討袁護國軍,共有三個軍,分路出師北伐。他們議定,由蔡鍔統率第一軍,分三個梯團,六個支隊,號稱九千人【見李新、李宗一合著之中華民國史,其它史書有說實數不過三千上下,總數約五六千人,或較近史實也】,首先出發,直上四川,分向敘州、瀘州、重慶三個目標前進,今且將第一軍的統兵將領,列表如下:總司令蔡鍔(參謀長羅佩金)
第一梯團長:劉雲峰
第一支隊長:鄧泰中
第二支隊長:楊蓁
第二梯團長:趙又新
第三支隊長:董鴻勳
第四支隊長:何海清
第三梯團長:顧品珍
第五支隊長:祿國藩
第六支隊長:朱德
蔡鍔的第一軍,基本上是步兵,加一個騎奇連,和若干重武器和輕重機槍,少量彈藥,裹二月糧餉,於民四年底,民五月初,分批出發北上,人數雖少,倒也十分悲壯。
護國第二軍由李烈鈞統率,李之下有兩個梯團,四個支隊。兩個梯團長分別是張開儒和方聲濤。二軍作戰路線是東出兩廣,北上湘贛與一軍會師長江。二軍東出之時,曾沿途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散兵遊勇被裹脅一空。下級軍官之中,後來扶搖直上,成為國民黨軍之中堅者,指不勝屈。李宗仁當時本已棄武從文,在一所中學之內,當個待遇優厚的體操教員,頗為滿足。不意護國戰起,他再度投筆從戎,在張開儒梯團中‘炒起排骨’(當排長)來了。
我曾問過李德公,待遇優厚的中學教師,那裡不如一個稍息立正的小排長呢?‘啊,’他說,‘我是個職業軍人,自當在軍中求出路嘛。’我又問他為何一定要反對袁世凱做皇帝?李公說,他們那批‘小排骨’,還管什麼‘皇帝不皇帝?共和不共和?’,反正當軍人就要打仗就是了。這是護國軍中的‘小排骨’當時對內戰的觀念。我想當時在袁軍之中的‘小排骨們’,思想也不會是兩樣的。‘排骨’的思想尚且如此,則他們之下的‘兩腳規’(畫圓圈用的小儀器通稱圓規,或兩腳規,因其造型頗像出操的小士兵。故被排骨們當作小兵的代名詞)對內戰的認識如何,就不需多加解釋了。語云一將成功萬骨枯,枯的都是這些‘小排骨’、‘小兩腳規’;啥共和?啥帝制?他們死掉做鬼也不關心啊。當年我替李公寫‘口述自傳’,我勸他對護國戰爭這段經歷,團長以上的大戰略,少談不為過。‘炒排骨的故事’則多多益善,因為那才是一般歷史家所不知道的,也不屑知道的護國戰爭中真正的歷史啊!【讀者可參閱李宗仁回憶錄的六、七兩章。】
護國第三軍也有四至六個支隊,由唐繼堯指揮,留守雲南基地。
三軍無主的護國戰爭
護國風氣一出,兵來將擋,袁政府也立撥曹錕、張敬堯兩軍和馮玉祥一旅入川抵禦。其實蔡鍔這區區數千之眾,間關千里,翻山越嶺而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付蔡鍔,袁軍毋須作戰,只要據險防守數月,蔡軍裡無糧餉,外無救兵,餓也餓死了,會不戰自潰也。
原來蔡鍔犯蜀這個計畫,是他們梁蔡師徒遠在天津便已擬定了的。他們原意本是在控制雲南之後,用雲南全部軍力民力,傾巢而出,一舉佔領四川全省。然後再發動四川全部軍民力量,北出祈山,東下三峽,直入中原,北上幽燕,把老袁小袁一舉打垮。他師徒這項戰略,原甚周詳,誰知它第一步(佔領雲南的計畫),就未能實現。這計畫只是一個湖南佬和一個廣東佬,一廂情願所擬訂的。在這區域主義已迅速抬頭的中華民國裡,其難於執行,是不待蓍龜的(且看今日臺灣)。如今蔡鍔以數千羸卒,裹二月之糧,北犯巴蜀萬重之山,意欲何為?蜀人縱開門揖盜,你數千爛兵,又能盜得幾許?所以蔡鍔伐蜀的關鍵便是唐繼堯的大力後援,誰知唐氏把蔡送上征途之後,便再無一彈之增,一斗之濟。他二人的關係何以一寒至此?衛唐衛蔡之士,一百年來就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