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事成後又罷免。舉凡一生,四落四起,可郭子儀從來沒有怨言。朝廷需要時,一接到命令,他不顧一切,馬上出發;叛亂平定後,皇上疑忌罷免他,他也無怨無悔,馬上回家。真正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郭子儀一生所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後來都官至將相。八子七婿皆顯貴於當代。史書對郭子儀的評價是:“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我國曆代的功臣,能做到這三點的,試問還有幾人?
郭子儀是憑什麼修來這樣大的福報———富貴壽考集於一身,功名利祿一人佔盡,而沒有像歷史上常見的功高震主的大將那樣,橫遭不測呢?
看看郭子儀為人處事的幾樁事蹟,便可窺見一斑。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陽(今北京西南)節度使安祿山造反,率兵一路攻向長安。唐明皇倉猝入蜀,皇太子李亨在靈武(今青銅峽縣東北)即位,召集各路軍隊抗敵,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統領全國各大軍鎮。郭子儀與另一平叛大將李光弼原先同為朔方節度使手下的牙將時,兩人脾性不合,平時互相不過話,有時實在避不開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也要怒目相視,勢同仇敵。等到郭子儀官拜大將軍後,李光弼心想:郭一定不會放過他。於是他求見郭子儀說:“我死固然無所謂,但求你高抬貴手,饒了我的妻室兒女。”
郭子儀聽他如此說,趕忙離座下堂,扶起李光弼,摟著他的肩膀,熱淚盈眶地說:“如今國家遭此大難,皇上避亂在外。只有你才能擔當起匡扶國家的重任,怎麼能對從前的那些個人恩怨耿耿於懷呢!”
李光弼見郭子儀如此坦誠大度,非常感動。不久,兩人同時受命東征,同心合力打敗了史思明。
中原轉戰兩年後,郭子儀歷盡千辛萬苦,總算收復了京城長安。肅宗李亨親自勞軍灞上,感激地對他說:“國家再造,全靠愛卿之力啊!”然而他話雖這樣說,儘管當時戰亂還未平定,但郭、李功勞太大,難以駕馭,採取不立元帥的辦法,而是派出太監魚朝恩任監軍,名之曰“觀軍容宣慰使”。
一個不男不女的閹宦能懂什麼行軍打仗之事,但他卻是代表朝廷和皇帝的,結果幾次戰鬥下來,連連敗退,不得已,只好任命郭子儀為諸道行營元帥。為此,魚朝恩忌恨不已,一有機會就在李亨面前讒害郭子儀,終於又奪了郭子儀的軍權,召還京師。郭子儀接到聖旨,不顧將士們的反對,瞞著部下,單騎回京閒居家中,一點兒怨尤的意思都沒有。
第二年,安祿山死,史思明再度攻佔河洛一帶,吐番也逼近長安,朝中群臣計議,一致認為郭子儀有功於國,現在天下未平,不該讓他在家賦閒。肅宗只好再次召回他,官拜諸道兵馬都統,進封汾陽王。這時肅宗已命在旦夕,在病榻上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就全委託你了!”
肅宗死後,當時和郭子儀並肩作戰收復兩京的廣平王李豫繼位,是為代宗。奸臣程元振不停地向李豫說郭子儀的壞話,代宗也怕元勳宿將功高難制,於是罷免了郭子儀的全部兵權,不讓他帶兵打仗,卻叫他去當修建肅宗皇陵的監工。郭子儀覺得來意不善,一面盡力做好皇陵建築一事,一面把肅宗當時給他的詔書敕命千餘篇(其中大多是軍事絕密檔案)統統交了上去。代宗這才明白了自己對郭子儀的誤會,且心生慚愧,於是第三次起用了他。
當時,叛將僕固懷恩勾結吐番、回紇進犯河西,代宗也學他祖父唐明皇,避難到陝州。郭子儀臨危受命,事起倉猝,從前的部屬都已離散,身邊只有數十騎。他一接到詔命,只好臨時湊合部分隊伍,一邊南下,一邊收集散兵遊勇。後來碰到舊部張知節,才得以在洛南擴兵增員,逐漸軍威大振,再次收復兩京,迎接代宗回到長安。代宗見到郭子儀後,慚愧地說:“只因沒有及時重用愛卿,才到了這步田地。我這個皇帝也當得未免太可憐了,讓有賢德的人看不起。”為表彰郭子儀的蓋世功勳,詔令把他的畫像供在凌煙閣。這在當時,是誰都不敢奢望的最高榮譽。
所以,對人生旅途上的坎坷,要有正確認識———受一點兒委曲,受一點兒苦難又何妨,我們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進而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
該糊塗時就糊塗
糊塗和聰明是相對而言的。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能佔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因精明加以防範,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