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化。對龍山文化存在性的確認在1930年至1931年這段時間進行,大約就是安特生髮掘仰韶村十年之後的事了。這一次實施發掘的不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發掘地點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的城子崖遺址,龍山文化因此鎮而得名。
彩陶是用手捻捏來製作陶器形狀,而龍山黑陶已經開始使用旋盤。和仰韶比較厚的彩陶相比,龍山黑陶比較薄,內有陶胎,甚至有像蛋殼一樣薄的。因二者在製陶技術上有很大的差距,故有人認為它們是性質不同的文化。仰韶和龍山雖然都在黃河流域附近,但二者之間的地理距離達到了約760公里。
中國學者傅斯年(1896—1950)於1935年發表《夷夏東西說》,引起很大反響。這種說法認為,古代中國東有夷族,西有夏族,歷史在這兩族的接觸中展開。由於東西部發現的文化遺址性質不同,兩族並立的看法也就很自然地產生。如此一來,如果把殷看作夷族政權,夏為夏族政權,那麼此前被史書認為夏和殷是承接的縱向關係,就要變成同時存在於東西方的橫向關係了。
日本的內藤湖南(1866—1934)思考的方向正好與傅斯年相反。他認為,在古代中國東方崛起的是夏,而在西部內陸崛起的則是殷。這種看法同樣沒有機械性地把殷放在夏之後,而考慮二者在東西方同時存在,這一點和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有共通的地方。
古代遺址與神話(4)
不過,緊接著仰韶、龍山的發掘,重要的廟底溝(河南省)和半坡的發掘也開始進行。此外,考古學研究所的夏鼐(1910—1985)也對仰韶進行了再調查,使“東西說”基本被否定。
“東西說”被提出的緣由,是仰韶和半坡的遺址中,在以彩陶為特長的仰韶文化層之上,還疊加了以薄黑陶為特長的龍山文化層。
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雖然分居東西,但核心本質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在同一塊土地上,分上下兩層被髮掘出來,故兩種文化並非性質不同。仰韶到龍山之間是縱向的發展關係,這種看法更為合理。
仰韶和龍山間的關係,與日本的繩文式文化和彌生式文化間的關係有類似之處。一說兩種文化核心性質不同,另一說彌生式文化是繩文式文化的繼承者。繩文人和彌生人的骨骼,除後者身高略高以外,與現代日本人似乎沒什麼不同。
由繩文式文化到彌生式文化的轉換、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的轉換,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的變化。沒有任何刺激誘因就轉到了不同的文化階段,這是不可能的。
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在於工具的使用與否。火的使用雖然是一個顯著的不同點,但取火卻是人類藉助自己設計的工具來完成的。上述四種中日文化,都以製作陶器而知名。
因此,考察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轉變,仍然應該把工具的發展放在重點。
3
仰韶文化的彩陶製作靠手捻捏,而龍山文化的黑陶則使用了旋盤這種新式工具。人類的智慧總是在進步。不光是旋盤,農耕、狩獵、捕魚等已經存在於仰韶文化的產業,到了龍山文化時代,所用的工具比以前都有了飛躍性的進步。
首先概覽一下仰韶時期的文化。發現於1952年的半坡遺址在西安郊外,位於滻河東岸約公里、高出河床9米的地方,可稱得上是仰韶文化的代表。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其作了詳盡的調查,用很大的鐵架圓頂予以遮蓋,並建成了一座大博物館。
對於發掘出來的遺址,常規做法是在調查結束後將其重新掩埋,下次調查時再進行重新挖掘,以避免遭到風雨侵蝕或人為的損害。例如,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殷墟就是這樣處理的。而半坡遺址展示給我們的是有房頂遮蓋的未掩埋原貌。居住區的面積大約有3萬平方米,中央是公共###場地,居住區外則是公共墓地和陶窯場。居住區內共有約200戶,周圍挖有上寬達6至8米的壕溝,而要越過壕溝外出,需用砍伐下來的樹木架設橋樑。所以可以認為,壕溝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猛獸入侵,因為人類可以透過架橋輕鬆地越過壕溝。
在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居住地周圍發掘出一圈壁壘。發掘報告稱其殘存部分高度在3米以內,那麼原始的壁壘應該更高才對。仰韶居住區是為了防禦猛獸而挖壕溝,而龍山遺址卻從挖壕溝轉變為築高牆,顯然可見到了龍山時期,先民們還要防禦人類敵人的入侵。
為什麼還必須防禦人類的入侵呢?這表明財產已經開始私有化。在仰韶時期,同一居住區的人們共同享有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