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翅難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青還是為數很多。
安置的方式(9)
下面是安置了大批知青的一些生產建設兵團的基本狀況: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爆發,兵團飽經###,生產遭受嚴重破壞,未再大批接收外省、市的知識青年。1971年全兵團共有10個師、149個農牧業團和181個獨立的工礦企業單位。農一師位於南疆西北部阿克蘇境內;二師位於天山南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三師位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緣的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流域;四師位於伊犁河谷;五師地處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六師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烏魯木齊市境內;七師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南部,天山北麓山前平原;八師地處天山北麓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九師地處準噶爾盆地西部邊緣的塔額盆地一帶;十師位於新疆最北部,橫跨阿勒泰、塔城兩地區。
70年代初,兵團總人口200萬人,其中職工91萬人,主要成分包括復轉軍人、國民黨軍隊起義人員、支邊人員、自動流入人員以及知識青年。原先的12�7萬知識青年中,除因各種原因倒流回關內者外,當時留在兵團的尚有7萬人農林部、國家計委勞動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調查組:《關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工人現行分配製度的調查報告》(1971年8月20日)。又一說為:稍晚時候有知青十萬人,見1973年5月10日《人民日報》。。在兵團龐大的職工隊伍中,知識青年雖然僅佔1/12,卻是其中文化素質最高、年齡最整齊的一部分,成為兵團不可或缺的一支骨幹力量。
2�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是中國的東北邊陲,地廣人稀。特別是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匯流區域的三江平原和大、小興安嶺以南的松嫩平原以及從完達山到興凱湖的牡丹江平原,有縱橫千里的大片荒原。人們對這片氣候嚴寒,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的大荒原統稱“北大荒”。老作家聶紺弩在他所寫的《北大荒歌》中寫道,“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葦塘……大煙兒炮,誰敢當?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無晝夜,迷八方。雉不能飛,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無虎狼。”這首歌真實地反映了北大荒荒涼的自然環境。然而這裡地勢平坦,有廣闊的肥沃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50年代初,國家即組織力量開發北大荒。1955年一批鐵道兵復轉官兵在虎林縣境建立了八五○農場,這是在北大荒建立的第一個軍墾農場。1958年7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掀開北大荒開發史上最壯麗的一頁。到“###”前,在縱橫千里的北大荒上,一大批國營農場建立起來。這些農場大部是以生產糧食和大豆為主的機械化農場,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北大荒成了北大倉。
1965年,中蘇關係趨於白熱化,黑龍江省的邊境局勢醞釀著危機。###中央東北局向中央提出報告,建議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10萬餘名轉業幹部和戰士(其中幹部511人)分批到達東北農墾總局、省農墾廳、省水產局所屬29個邊境農場插場插隊,組建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黑河農建一師和合江農建二師。不久,“###”造成的###使這項工作陷於停頓。1967年底,黑龍江省局勢趨於穩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和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報請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重組兵團。1968年7月1日,兵團正式成立,共接收國營農場93個,合編為5個師,轄58個團,76個營,1300個連隊,職工25�5萬人,耕地面積1280萬畝。一師在黑河地區,二師、三師在合江地區(以松花江為界),四師在牡丹江地區,五師在嫩江地區。1969年,兵團大規模開發三江平原東北部的撫遠,在當地又增編了第六師。
安置的方式(10)
兵團的組建,主要是為了加強東北邊疆國防建設,以及進一步開發邊疆。為此,將本來屬於地方政府主管的文教、政法、金融、商業、外貿、稅收等部門完全接收過來,統一管理,成為黨、政、軍合一,工、農、兵、學、商一體的一個大而全、相對獨立的社會實體和半軍事化組織。
兵團主要領導幹部由黑龍江省軍區負責人兼任,以下師、團(場)的主要幹部由現役軍人擔任,在兵團內部,幹部有現役、非現役之分,勞動力也有兵團戰士、兵團職工、兵團職工家屬之別。他們之間,政治、物質待遇不同,相互關係錯綜複雜。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規模僅次於新疆兵團,安置知青的人數高居各兵團之首。1968年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