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五十歲孔子才深深體會到,人間的事情,單憑人的智慧、人的能力是不一定能夠辦得到的,還有天意在那裡。孔子這麼了不起,這麼偉大,周遊列國都不見用,諸侯王都不用他,為什麼呢?因為他學問不高,智慧不夠嗎?都不是,而是天命所歸,天現在還不能用你。這個時候孔子才真正知道了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的智慧、人的才學都是有限的,而真正決定人世間的是非成敗、決定榮辱得失的是天。孔子到了五十歲才知道了天命,可見知天命不容易哦。知道天命以後才能夠樂天知命,我成也好,敗也好,這是由天安排,不是憑我的能力能夠解決的。一般智慧越高、學問越大的人,痛苦就越深。因為他智慧高、學問多,認為天下的事沒有解決不了的,可他就是解決不了,所以很痛苦。孔子有這麼高的智慧,想治理天下,想實現太平世界,想出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可是就是辦不到。他要救蒼生,卻救不了蒼生,他痛不痛苦啊,他是痛苦的。到五十歲孔子認識到了痛苦是無益的,天命才是道,所以就沒必要痛苦了,因為是天命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信天命,樂天才能知命。一般的人是這樣的,反正我都辦不了,我就不辦了嘛。反正都不用我,我一天到晚這麼努力做什麼呢?我也不用嚴格要求自己了,我也不用行道了,我也來享樂算了,吃香的、喝辣的,高枕無憂,我也跟著混吧。當他的人生追求無法實現的時候,他就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放棄,或者徹底地背叛,很多人都是這樣子。很多人在早年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負的,但是當他的理想、抱負不能實現,或者受了挫折以後,他往往不能夠堅守了,徹底地放棄,或者徹底地背叛,他甚至成了另一個人,跟他以前判若兩人。年齡越大的人對這個體會越深。但孔子不然,儘管他知道天命不在他,但是他在五十四歲以後還周遊列國十四年,直到六十八歲,中間幾次差點被殺掉。既然天都不用我了,我還費力不討好做什麼呢?但孔子仍然要做,這就是儒家最可貴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明知道天不用我了,但是我還要盡人事,我還要盡我的努力。一般的人,要麼沒有智慧,不懂得天命,他做,那是一種愚鈍的做;知道了天命以後還要做,那就是聖人了,不一樣了。道家的境界,其實只在智者不惑的階段,所以道家的人是智而不悲,他有智慧,但缺乏悲憫心。儒家就不一樣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明知道這個事情做不成還要做,最後失敗了,他還是泰然處之,為什麼呢?因為失敗早就是他預料之中的事了。失敗在我預料之中,我還要去做,這就是無往而不勝,故孟子說“仁者無敵”。比如說,這個人得了艾滋病,或者癌症,按道家的說法,這個病治不好的,不要治了,你還治它做什麼呢,你太愚蠢了,多活還多花錢、多花精力,不要去治它了,讓他死,安樂死,對大家都有利,這是智者的說法。仁者就不一樣了,明知道這個病治不好,我還要去治它,我還要去給他不死的信心,我還要去忠心地呵護他、關心他、幫助他,最後他雖然死了,但是我畢竟盡到我的心了。他的死我是早就預料到的,所以我並不會因為他的死而灰心喪氣,無所適從。預料到他的死了,我還要去關心他、幫助他,盡我的人事。聽天命就無怨,盡人事就無悔,這樣就無怨無悔了。
為政第二(5)
“六十而耳順”,這個境界就更難了。“耳順”有兩層意思,有人說“耳順”抄錯了,說“耳”字是而已的合音,故耳順即已順的意思,已順什麼?已順天命。這是一種講法。另一種解釋是人最大的煩惱從哪裡來啊,從耳朵進來。他又在嘰嘰咕咕說我什麼了,他們幾個又在講我的壞話,又在背後說我了,又在誣陷我……一聽到逆耳之言,心裡就不舒服了,就冒火了。人的煩惱往往從這裡來的。人活在世上,有多少人說你好,就會有多少人說你不好,孔子更不例外。你越是聖人,你越是比眾生高,眾生就越不理解你,眾生說你壞話的就越多。這個時候,你要處之自然,稱譏譭譽尋常有,你要讓他不說,是不可能的,再好的人都有說他壞話的。孔子這麼偉大,也有好多人譏諷他、陷害他。“耳順”就是你能夠從容平和地面對一切稱譏譭譽,心不為之所動,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這個時候基本上達到了《易經》裡講的“濟既”的境界了,水火濟既,達到圓滿了。
但是孔子還沒有止步,雖然已經達到寂靜不動的境界了,但是,如果光是寂,就死了,靜則止,止則死,死水一潭,就沒有生機了。所以最後要退回來,未濟之卦,所謂“從心所欲,不踰矩”。經過寂靜的境界再出來遊歷於人世間,就像“飛龍在天”一樣,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