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友的優點,則沒有哪個朋友不如自己。我們一般人總愛以己之長度人之短,老是看別人短處,這就難以交到真正的朋友,更談不上以友輔仁了。
知錯就改也是君子重要的品格。要改錯首先是知錯,認識錯誤,還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最後才是改正錯誤的毅力。要知道,是人就沒有不犯錯誤的,但貴在能改。因為人改正錯誤到最後實際是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往往是很難的,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毅力,所以唯有君子能真正地改錯。
故要成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厚重的品德,端莊的外表,忠信的德行,善於向朋友學習的襟懷,超越自己的氣魄,這樣才會有威望,受尊重。今日世風浮躁,人多急功近利,忠信猶缺,做人治學多流於浮華,離君子之道遠甚,讀此章更應引起重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學而第一(9)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人生命的結束,追懷先祖,民風就會歸於淳厚。儒家講“小人之死曰死,君子之死曰終”,“終”指人生命的結束。人們對已過去的久遠的東西往往容易忽視,如果能對死去的人或遠祖都慎重追懷,那麼對活著的人自然能更關愛。對死去的人和遠祖的慎重追懷,實際是培養人們反哺報恩的觀念,讓人們懂得感恩。人人都知感恩,那麼民風自然淳厚,這也是儒家何以重視喪葬之原因。而重視喪葬之根本目的是在教化活人。所以教化才是儒家聖人一刻不離的核心。
再來看儒家的厚葬之風。儒家是很重禮的,禮就是形式。因為重視禮,所以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形式。形式和內容是分不開的,有內容就有形式,形式體現的是相應的內容。喪葬這種形式代表的是什麼內容呢?喪葬是形式,其內容一是寄託哀思,表達活人對死者的悲傷、思念;二是透過這個禮儀來教化人心,這就是喪葬之禮。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孔子稱它是文質彬彬,在今天叫做最大的和諧。但是發展到現在,喪葬的形式保留了,內容卻變味了。有些人辦喪事又請和尚,又請道士,不僅吹拉彈唱,還放流行歌曲,還有敲鑼打鼓的儀仗隊,花幾萬塊錢,一幫人坐在那裡打麻將,沒有了悲傷的內容,只剩下形式了。只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就叫形式主義。孔子的偉大正是在於他在那些機械的、枯燥的禮儀之中灌注了人心、人性、人情,使每一個禮儀都具備了人性的意義。從人出發,以人為本,這是儒家的偉大之處。
李老師穿的長袍,很多人不理解。長袍是服裝,屬於形式的範疇。很多人說這個人譁眾取寵,標新立異,這個人穿得怪模怪樣的,道貌岸然,其實不然。我十二三歲就開始這樣穿著,這麼多年了,讀書時是這樣子,教書時還是這樣子,平時是這樣子,走到大街上還是這樣子,一直都是這樣。目的在哪裡呢?不是要譁眾取寵,不是要故弄玄虛,使人莫測高深,都不是。我也不是道貌岸然,我是很平易很溫和的。為什麼要穿長袍呢?是在於形式的重要性。“文革”期間,儒釋道三家全被打倒了,當時的和尚僧人都被迫還俗,即使不還俗的也強迫你穿中山服,不准你穿袈裟,不准你穿僧袍。竺霞法師,中國十大高僧之一,重慶羅漢寺的第十八代方丈。我有一張他的照片,是在1978年“文革”剛結束時,他和當時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的正果法師的合影。兩位法師穿的都是中山服。兩個高僧穿中山服,僧袍都不準穿,這就是沒有了形式。但是“文革”結束以後,落實宗教政策,佛教也恢復了,道教也恢復了,僧衣也穿上了,道袍也穿上了,寺廟也恢復了,宮觀也建立起來了,這時老百姓心中都知道又有佛教、道教了。因為有和尚、道士,有廟子、宮觀,民眾就知道了。雖然他不一定知道佛教、道教的教義,或許以為那是封建迷信,但至少他知道有和尚、道士,有佛教、道教這種形式存在。但是說到儒家,我們自己的中國文化,卻連形式都沒有。以前是縣縣都有孔廟,經過五四以後到“文革”,孔廟都毀得差不多了。成都的文廟被毀了,根本沒有了,重慶也沒有了,大城市的文廟基本上都毀得差不多了,形式沒有了。佛教、道教有僧侶、道士,儒家的代表是誰?沒有。儒家的服裝是什麼呢?沒有。所以在一般人心裡邊,儒家是什麼呀,都搞不清楚。對儒家根本不瞭解,因為它的形式都消失了,沒有一個代表。你說你的形式在哪裡?沒有道場,那你的人員呢?又沒有人。更不要說服裝了。我穿長衫的目的就是要透過這個形式,喚醒人們對儒家的意識,進而喚起人們對其內容的探討。佛教有了這個形式存在,就有很多人透過這個形式來進入內容,來親近,親近以後就慢慢了解了佛法的高深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