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次《商業週刊》的創業之舉,讓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賠光了臺幣1200萬的資本;第二年又集資臺幣1200萬,結果一年之後又將錢全數賠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資,何飛鵬和夥伴們借光了能借的錢,負債一度高達新臺幣1億元。
〃我們幾個臺灣第一大報的一流記者辦的雜誌,為什麼會淪落到這步田地?〃何飛鵬捫心自問。他赫然發現,問題的癥結,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就在他這個不會經營事業的創辦人身上!
〃我很會做員工,但做主管卻是個白痴!〃何飛鵬回憶,創刊第二年,他擁有臺灣當時最強的工作團隊,但他卻因為不會帶人、不懂理事、不會管錢,白白讓團隊在內鬥過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後,他恍然大悟:做員工和當主管,截然不同。記者何飛鵬凡事全力以赴,是個能上馬打天下的好員工;但好工作者沒有經營管理技巧,不會帶領團隊,卻是個不稱職的創業家。打了天下卻不懂下馬治理,他的努力就顯得不切實際、可笑而荒唐!
。▲虹▲QIAO書吧▲
第6節:作者側寫: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3)
當何飛鵬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時,鉅額負債和沉重的責任,已讓何飛鵬無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業週刊》,絕不放棄,每天過著跑三點半跑三點半:臺灣的銀行是下午三點半打烊,〃跑三點半〃就是四處週轉借錢,再到銀行結算,拆東牆補西牆,每天在銀行關門之前把借來的錢打進去。……編者注,週轉現金的日子,並且還要慢慢地改善內部的經營體質。
這樣的日子整整過了8年,轉機出現。
1994年,《商業週刊》出版社出版一本暢銷書《一九九五閏八月》,這本探討臺灣未來命運的書,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狂賣30萬本,也為窮途末路的《商業週刊》帶來了活水與轉機。《商業週刊》終於露出生機。
不斷觀察市場的新興契機
在《商業週刊》穩定之後,何飛鵬決定另外創業,因為他看到了另一個正在興起的〃計算機大學習潮〃悄悄來臨。
20世紀90年代中期,計算機開始普及,正要從辦公室的裝置變成家庭用計算機,這個趨勢代表有無數沒學過計算機的成年人,要在短期內學會計算機,這就是〃計算機大學習潮〃。而當時市場上的計算機叢書,都以專業人士為目標讀者,他這個初學者,一本都看不懂!〃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何飛鵬立刻鎖定〃計算機初學者〃市場,進行第四次創業,沒想到卻獲得空前成功。
這一次何飛鵬的合作伙伴是才子詹宏志。1996年,《PC HOME》第一期就賣出15萬本,打破臺灣雜誌的銷售紀錄。之後,他們陸續辦出20多本計算機相關雜誌,奠定臺灣最大雜誌出版集團的基礎。同年,麥田、貓頭鷹、商周三家出版社,結盟成城邦集團,後來又陸續創立了20多家出版社,形成了雜誌、圖書複合式經營的模式。
城邦集團建立在出版的〃花園主義〃之上……在這片出版的花園裡,各個出版社都擁有獨立的品牌和經營權,能盡情綻放知識的花朵;但出版社藉由橫向策略聯盟,建立共同製作、印刷、營銷等平臺,得以降低成本,抵抗外部競爭,就像希臘時代的城邦制度一樣,也改寫了臺灣出版業的遊戲規則。
在全世界燒起網路熱潮時,《PC HOME》雜誌的品牌力也延伸到虛擬世界,設立了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入口網站,一度成為當時臺灣三大入口網站之一,現在則轉型為購物網站,是臺灣的上市公司。
成為臺灣最大的出版集團
2001年,是何飛鵬人生歷程的轉折點,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TOM集團,以25億新臺幣購併了整個城邦出版集團及計算機家庭出版集團(TOM集團母公司是和記黃埔集團及長江實業集團,2007年營業額超過400億美元,擁有23萬員工,業務橫跨57國)。
這筆交易,雖然讓何飛鵬從無法辭職的創業家,迴歸專業經理人,但也讓這個土法煉鋼的臺灣創業家,首度見識到巨型跨國企業,如何用健全、嚴謹的管理系統,降低決策錯誤,提高經營效率。
※虹※橋※書※吧※。
第7節:作者側寫:永遠在尋找下一個挑戰(4)
49歲前的何飛鵬,是朵長在野地裡的野花。他只靠天生的勇氣和大膽,抵抗環境的詭譎多變和風雨摧殘,建立了城邦集團的制度與營運模式,但這一切也都只是土法煉鋼的營運模式。在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