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期眾生貪嗔痴詐,轉借真經妄設佛骨佛牙之名,上愚帝主,下惑臣民,使我佛造經慈悲與弟子求經辛苦,都為狡僧騙詐之用。故孔門有識之士,往往指為異端,豈不令佛門敗壞!望我佛慈悲,如何救度?”世尊答道:“我這三藏真經,義理微妙,一時愚蒙不識,必得真解,方有會悟,得免冤愆。可惜昔年傳經時,因合藏數,時日迫促,不及令汝將真解一併流傳,故以訛傳訛,漸漸失真。這也是東土眾生造孽深重,以致如此。”唐三藏又合掌禮拜道:“世尊既有真解,何不傳與弟子?待弟子依舊傳送到長安,以完前番取經的善果。”如來道:“東土人心多疑少信,易於沉淪,難於開導。若將真解輕輕送去,他必薄為不真。反不能解了。必須仍如求經故事,訪一善信,叫他欽奏帝旨,苦歷千山,勞經萬水,復到我處求取真解,永傳東土,以解真經,使邪魔外道一歸於正。這個福緣應高於山,這個善果直深於海矣!昔年求經,虧觀世音菩薩尋取你來。今你既有心要求真解度世,也須到東土尋取個求解善信,方可完成勝事。”唐三藏道:“弟子雖不才,既蒙我佛慈悲,敢不努力!但不知此去可有因緣?”如來道:“若無因緣,汝為何來?因緣若無,汝為何去?”唐三藏聞言大悟,又合掌禮拜道:“謹領金旨。”臨行又跪求道:“前番之行,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隨事指點,皆合我佛之心。弟子法力有限,此去茫然,尚望我佛慈悲,分付一二。”如來道:“來之程途,汝所經歷,自然知道,不須再記。但要叮嚀那求解人:求解與求經不同。求經,文字牽纏,故生多難;求解,須直截痛快,不可遲疑,又添掛礙。前觀世音上長安時,我有五件法寶與他。一件是錦遙�賣模�患�薔嘔肺�齲�涫艹終咼舛槁只兀�輝舛競Γ�簧惺親�賢饈危揮鍾薪稹⒔簟⒔��齬慷��輾���疵飩�醯�袢站閿盟�蛔擰5�心景粢惶醯�鱟判澳б昂��幌�緩缺悴桓蟻中巍!幣蠣�①小①ひ度〕隼矗�隊胩迫�亍9�緩靡惶蹌景簦�
檀凝為體,規削成形。比之拄杖而短不過頭,較之揮麈而長不齊眉。喝來無口,善聽者聰;打去隨心,不當曰瞎。講得通,宛小龍女幾朵天花;答不出,實大和尚一條光棍。
唐三藏領了木棒,命孫悟空執著,又合掌禮佛三匝,而後退去。才走離寶殿不遠,後面阿儺、伽葉趕來說道:“你前番取經,你說不知道規矩,不曾帶得人事,只送我一個紫金缽盂,輕賤取去,所以度不得世,救不得人。今番求取真解人來,須先與他說明,多帶些人事來送我,方有真解與他;若不帶來,莫怪臨時掯勒。”唐三藏道:“遵旨。但恐路遠,不便攜帶。”送別了出來,走到山腳下,金頂大仙接住道:“聞得旃檀尊者奉旨上長安尋取求解之人,倘尋著須叫他快些來,不要又似尊者前番叫我守候十餘年。”唐三藏道:“佛旨緊急,不敢久稽。”遂別了,同孫悟空駕祥雲依舊向長安而來。正是:
不知自寶還珠櫝,又向天涯踏鐵鞋。
不知唐三藏此去訪得著求解人否,且聽下回分解。
第六回 匡君失賢臣遭貶 明佛教高僧出山
詩曰:
治世為君要聖明,聖明原賴道相成,
賢愚莫辨招災亂,邪正無分失太平。
佞佛但知希保命,求仙也只望長生,
長生保佑何曾見,但見君亡與國傾。
卻說唐三藏奉了佛旨,再上長安尋取求解之人,不敢怠慢,因與孫悟空商量道:“世道日邪,人心愈偽,不識從何處尋起?”孫悟空道:“佛門廣大,雖邪魔外道墮落者多,然一燈不昧,自有真修。我們須細細訪求,何愁不遇!”唐三藏點頭稱善,遂仍變作兩個疥癩僧人,師稱大壯法師,徒號吾心侍者,終日在長安市上訪求。
一日,走到正陽門,忽見朝門上大張皇榜,許多人民爭看。他師徒也雜在叢中觀看,只見皇榜上寫道:
為尊崇釋教,敬迎佛骨,御內瞻仰,以弘大法,祈保國泰民安事:竊惟聖王御宇,雖賴治道精明,天下和寧,必仰佛恩保佑。昔太宗皇帝信心佛寶,求取真經,闡揚大道,故歷世享太平之福。朕承大統十四年於茲,時和年豐,皆仗我佛慈悲。茲當鳳翔法門寺三十年啟塔之期,萬民有幸,特遣文武百官率領僧眾人等,於四月八日躬詣塔下,謹奉三藏佛祖法龕遺留寶玉,迎入御內,朕親瞻仰,以展皈依之誠,上祈國泰,下保民安。
爾文武百官其敬承朕命毋忽。
元和十四年二月吉旦
唐三藏與孫悟空看了,恐怕露相,不敢十分嗟嘆,只隨眾到各寺觀看。只見那些和尚倚著皇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