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身體輕鬆已成佛了,我們大家商量駕雲去吧。”豬一戒聽見歡喜道:“造化,造化!省得走路。”沙彌道:“師父若能駕雲,龍馬倒是個贅貨了。”小行者道:“不消慮得,人到靈山既能成佛,馬過佛地豈不成龍?且試試看。”把手在靈山石上一招,卻招出一片慈雲來,請唐師父立在上面;又招一片駕了龍馬,大家駕起雲頭,回首望著極樂世界,齊念一聲:“阿彌陀佛!弟子們去也!”忽一陣香風將慈雲吹去,竟往東來。正是:
千山萬水來西土,一片慈雲又轉東,
莫笑世人忙不了,聖賢成佛也匆匆。
第四十回 開經重講 得解證盟
詩云:
文字休拘儒釋玄,但能有補即真詮,
六經不礙於三歲,一書何妨又五千,
遊戲現身良有以,荒唐說法少無邊;
勸君此際求真解,不證菩提也證仙。
話說唐半偈師徒四人並龍馬五眾,自到靈山見了如來,得了真解,便都身體輕鬆,一霎時駕雲而起,大家歡歡喜喜,保護著真解竟往東來。豬一戒見遊行無礙,十分快活,笑著說道:“師父,前日在雲渡山說要步步實地,怎今日也走到空裡來?”小行者道:“賢弟,你已承佛誨,怎還說此呆話?前未成佛,步步實地還慮空虛;今已成佛,遊行空中盡皆實地。”豬一戒方醒悟道:“有理,有理!”自此歸併一心,不生亂念,竟回東土不題。
卻說唐憲宗,自元和十四年唐玄奘佛師顯聖封經,特遣大顛詣西天求解後,生有和尚雖承恩寵,然無經可講,也覺漸漸淡了,各寺院的佛事也漸漸滅了,四方的施捨也漸漸少了。生有法師原是個熱鬧中人,一旦冷落,滿心只懷恨大顛,又恐怕他求解成功,朝廷寵幸,欲要痛加毀謗,又因憲宗親見封經顯靈,浮言不入,熬煎了幾時就抑鬱死了。憲宗皇帝既沒了生有,又望大顛不來,無人議論佛法,就被一個方士叫做柳泌誘哄他好仙,一旦服了金丹,忽然暴崩在中和殿上。穆宗嗣位,改元長慶,將這方士柳泌杖了四十處死。自此之後,佛法與方士互為煽惑不題。
卻說唐半偈師徒四眾,雲行快,不數日便到了長安大國,不敢露出真相,仍照舊叫龍馬馱解,沙彌挑擔,自領著小行者、豬一戒同步入長安城來。行到熱鬧之處,有人看見小行者尖嘴縮腮象個猴子,豬一戒長嘴大耳是個豬形,沙彌的臉晦晦氣氣,都驚異道:“哪裡來了這三個怪物?”都打團團圍上來趕著看。豬一戒見人多不好走,便伸出長嘴,將兩隻蒲扇耳朵一頓搖,嚇得那些人跌跌倒倒,唐半偈恐怕惹事,只叫斯文些。一霎時,遍城亂傳,也有說妖怪的,也有說番僧的,也有說外國進貢的。有幾個認得的方說道:“這是那年求解的師父回來了。”不一時,走到朝門,正值早朝未散,唐半偈只認做還是昔年光景,有人認得,奏一聲便可直入九重;不意才到朝門,早有多官攔住。唐半偈再細細訪問,方知憲宗皇帝已於元和十五年晏駕,今日乃是他長子穆宗皇帝在位,已是長慶四年。唐半偈聞知,不勝感嘆,只得將昔年奉旨求解情由細細對傳宣使者說知,求他轉奏。使者不敢怠慢,即時啟奏道:“朝門外有一個僧人,帶著三個奇形異貌的徒弟,稱是奉旨求解回來,要面聖繳旨。”穆宗天子聞奏,遂問宰臣道:“此事有無?”宰臣回奏道:“聞昔年唐玄奘佛師顯聖封經時,先帝曾遣僧求解,但未聞有奇異徒弟,乞陛下召見,即知端的。”穆宗聞奏,即降旨召見。唐半偈承旨,即帶著三個徒弟捧著真解,同進朝門。到了殿前,叫三人站在玉階之旁,自卻走到丹墀中,山呼萬歲畢,一面將昔年所領通關文牒雙手獻上,奏道:“臣僧大殿,於元和十四年奉先帝憲宗欽差,往西域天竺國大雷音寺見我佛如來,拜求真解。幸蒙世尊慈意,不滅善緣,允從先帝之請,慨頒真解,以解真經。今因至闕下,理合奏聞。現有向日通關文牒,伏乞照驗定奪。”近侍接了,放在龍案之上,穆宗細細展看,見上面情由與來僧口奏相同,滿心歡喜道:“你去了幾時?歷了多少程途?今日求了多少真解回來?”唐半偈奏道:“臣僧去時是先帝元和十四年,今日歸來是陛下長慶四年,共計有五個年頭;自大唐長安至靈山佛地,共計有十萬八千里路;求來真解共三十五部,配合真經,但有真經即有真解,現在玉階,候呈御覽。”穆宗傳旨取看,唐半偈忙在豬一戒、沙彌手中親自捧近龍案,近侍接了上去。穆宗御手開啟,一卷一卷觀看,見那諸解都是金鑲玉裹,異錦裝成,內中皆龍文梵字,雲漢之章。聖情大悅,即召唐半偈上殿,賜坐,賜茶,細細訪問,一路上是何來去?靈山是何風景?如來是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