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是等敵人退去,鐵缽拿下來一看,裡面血肉模糊,所有人還是死了。可見因緣一旦成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果報顯現。
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顯現上也要感受自己的業果。在帕吉波國王殺戮釋迦族人的同時,佛陀也頭痛起來。眾弟子請問原因,佛陀說:
以前釋迦族人以捕魚殺魚為生。一天,他們捕到兩條大魚,沒有立即殺死,把它們系在柱子上。兩條大魚感受無法忍受的乾燥之苦,在地上輾轉翻跳,它們發願將來一定要報仇。以此因緣,兩條大魚後來轉生為帕吉波國王和瑪拉洛大臣,被殺的其他魚類轉生為二人計程車兵。今天他們要將釋迦族斬盡殺絕。我當時投生為一位漁夫的小孩,看到那兩條大魚受苦的情形,禁不住笑了起來,以此業力感得今天頭痛。假使我現在沒有獲得功德圓滿的佛果,今天也將被帕吉波國王的軍隊殺死。
這個世界看上去千頭萬緒、混亂無章,充滿不可思議的巧合和令人費解的衝動,但其實每個人都被業力牽引,各自造作因緣,各自感受苦樂的果報,不會有錯漏。
這次地震,我聽說有一個叫香巴的德格生意人,在玉樹安家落戶。不知為什麼,地震那天凌晨三點,他突然跑出家門到外面的旅館去住。地震中,他家的房子完好無損,家裡人都沒事,他住的旅館卻塌了,他被壓死在裡面。香巴的妹妹怕後面的餘震傷到孩子,決定帶孩子回德格老家,誰知就在臨行前與親友告別時,她一不留神,孩子被車軋死了。另一個我認識的人地震時卻是因為外出住旅館而逃過劫難。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業是動態的。在梵文中,業的原意是“行為”,行為產生後果,後果引發新的行為,如此因因果果前後相續,構成一股勢能,不斷有新的因緣加入其中。雖然其整體趨勢很難改變,但新的因緣(即新的行為)卻能增強或削弱它的力量。
比如有一些人今生修持善法、修習空性,本來後世將轉生惡趣的業便在今生成熟,在投生為人尚有取捨善惡的自由時感受惡報的痛苦,了結一段惡性因果,以後便不會再受此一報。同時,因為此生受惡報時,內心懷著善意的發心,也就開啟了新的良性的因果。
如果新的因緣本身力量足夠大,完全改變業的趨勢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罪業,本來一定會墮入地獄,但他後來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毅力和堅定決心,精進修持正法,不但沒有墮地獄,反而即身成就了佛果。
當我們看見別人在災難中死亡、受苦,不要認為這一切都是無緣無故、偶然發生的,也不要想那是他們咎由自取。
有些人可能是佛菩薩,以死亡和苦難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示現無常、無我和慈悲。有些人透過積植德行、修持正法而改變了往昔的因果,重罪輕罰。有些人了結了某些因緣,將要去往別的剎土
世間永珍如此複雜深奧。我們須保持謙卑,以及探究真理的熱情。
三、共存
為什麼會有災難?
希望我們問這個問題,是出於對眾生共同命運的憂慮和對人類自身行為的反省,而不是想找一個責備的物件。
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好像從來就不缺少問題,天災人禍未曾間斷過。翻開報紙,每一天都有災難、衝突、搶劫、淫亂、詐騙的訊息,每一天都有人因此死去、受苦,而我們總要等到災難近在咫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這正是癥結所在:我們只關心自己,以及周圍極其有限的空間裡的幾個人、幾件事。在這個小圈子以外發生的事情,不過是又一條新聞而已。有人遭受災難,經歷痛苦和死亡,又不是我們造成的,再說,我們又能做什麼呢?
相信自己與萬物是分離的,這樣一個錯覺強化了人心的冷漠,讓人不覺得自己應該對他人、社會和整個世界承擔什麼責任。
的確,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機械和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的服務。很多事情,以前可能需要一家老小齊上陣,甚至呼朋喚友一起來做,才能做好,現在只需打個電話給專業公司就行。這當然有其積極的一面,我們的生活更方便、獨立了,但同時,我們也越來越難得有機會在商業關係之外與他人交往、交流。
現在的人不善於建立、發展友誼,交往的圈子很小,除了同事、家人外,沒有多少朋友,而實際上,朋友之間相契相投、可以分擔憂愁、分享快樂的這種關係,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其他很多關係的基礎。
人們把擁有儘可能大的獨立性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標誌,